黄连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川连(《蒙筌》),雅连(《从新》),鸡爪连、味连(《中药志》) 。
【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 to ideac.Y.Chen get Hsiao或云连Copt tee ta Wall.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
【产地与产地加工】味连主产四川、湖北等省;雅连主产四川省;云连主产于云南、西藏等省区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
【历史沿革】梁代有除根毛法(《集注》)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浆水浸焙法(《雷公》) 。唐代有熬(《千金翼》),酒洗、酒炒、炒制法(《银海》) 。宋代有入生姜同杵,炒令紫色(《旅舍》),蜜炙、烧焦(《史载》),米泔制(《药证》),酒浸、微炒(《活人书》),童便浸(《证类》),麸炒、吴茱萸制、醋煮、胆汁制(《总录》),巴豆制(《总微》),燎去须、酒浸煮(《三因》),炒黑,炒焦法(《妇人》) 。元代有姜汁炒(《活幼》),酒煎(《汤液》),陈壁土炒法(《丹溪》) 。明代有附子制、冬瓜汁制、酒蒸(《普济方》),朴硝制、盐制、干漆制、猪胆汁制、人乳制(《蒙筌》),与茱萸、益智仁同炒(《医学》),吴茱萸汤浸炒(《纲目》),酒萸制(《回春》),牛胆汁炒(《保元》),槐花制(《正宗》),姜汁、黄土制法(《大法》) 。清代有用黄土、姜汁、酒、蜜四制(《本草汇》),猪大肠制(《说约》),烧存性法(《释谜》) 。现行有酒制、姜汁制、吴萸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盐制(《四川》),胆汁制(《上海》),醋制(《集成》),炒制(《甘肃》),土制、制炭法(《河南》) 。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切制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
炮制
1.酒制
酒炒取净黄连,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黄连100kg,用黄酒12.5kg(《中国药典》1995年版) 。
酒润取黄连,筛去泥沙,用酒拌匀,装入坛子中,闷透(约2~4天,经常翻动),取出,切成薄片,晾干 。每黄连100kg,用酒18.5kg(《贵州》) 。
2.姜汁制
姜汁炒取净黄连,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干 。每黄连100kg,用生姜12.5kg(《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姜汁润取黄连加姜汁(熬汁或捣汁)浸泡至软后,切片晾干 。每黄连100kg,用生姜20kg(《集成》) 。
3.吴萸制
吴萸炒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取出,放凉 。每黄连100kg,用吴茱萸10kg(《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吴萸煮取吴茱萸熬水后,加入黄连,用微火煮干,取出切片,晾干 。每黄连100kg,用吴茱萸12.5kg(《集成》) 。
4.盐制
【黄连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取净黄连片,用盐水与黄连片拌匀润透,以微火炒干为度 。每黄连片100kg,用盐1.25kg(《四川》) 。
5.胆汁制取黄连净片,用鲜猪胆汁6%拌匀,使之吸尽,炒干(《上海》) 。
6.醋制
取黄连加水浸透后切片,或直接用整货加醋拌匀,至醋渗人后,晒干,再微炒 。每黄连100kg,用醋18.75kg(《集成》) 。
7.炒制
将净黄连用文火炒成黄色时,出锅,摊开,晾凉,配方时捣碎(《甘肃》) 。
8.制炭
取黄连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河南》) 。
9.土制
先将灶心土置锅内炒松,倒入黄连片,炒至闻到黄连固有香气,取出,筛去土,放凉 。每黄连片100kg,用灶心土30kg(《河南》) 。
【成品性状】黄连: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 。外皮灰黄色或黄褐色 。切面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 。质硬 。气微,味极苦 。酒黄连:形如黄连片或碎块 。表面较原色加深,略有酒气 。姜黄连:表面深黄色,略带姜的辛辣味 。萸黄连:外表黯黄色,略带吴萸的辛辣味 。盐黄连:表面较原色加深,略有咸味 。胆汁连:表面棕黄色,略有腥气,味极苦 。黄连炭: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体轻 。土黄连:表面土黄色,薄挂一层土粉,具土香气 。
【性味与归经】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
【用法与用量】2~5g 。外用适量 。
【处方应付】处方写黄连付生品;其余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黄连生用苦寒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酒制后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制后能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 。吴萸制后能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土炒后主治食积之火 。炒炭后以止泻止血为主 。胆汁制后以泻肝胆实火见长 。《纲目》云:“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 。”
【化学成分】3种黄连主要均含小檗碱,含量5.20%~7.69% 。还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酮、黄柏内酯等多种生物碱 。尚含阿魏酸、3,4-羟基苯乙醇葡萄糖甙、2,3,4-三羟基苯丙酸等 。
【现代研究】
1.化学研究
从雅连、味连、云连及其酒制品、姜制品、吴茱萸制品的薄层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对比试验结果看,它们的色谱谱一致,在3种标准品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的荧光斑点;紫外吸收光谱图形相似,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小吸收波长相同 。说明由3种植物来源的黄连分别用3种辅料炮制后,主要化学成分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都存在,炮制前后无明显变化 。将以上六种样品放在345±1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结果同一样品炮制前后总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差异采用常水提取法,测定不同浓度粮白酒、食用米醋,以及生姜、吴茱萸炮制的黄连饮片中的小檗碱含量 。结果:辅料不同小檗碱的浸出率不一样,以醋制黄连的小檗碱浸出率最高,姜制黄连的小檗碱浸出率最低 。在同一辅料中浓度不同小檗碱浸出率也不同,酒、醋以10%~20%,吴茱萸20%~30%,姜10%浓度时小檗碱浸出率高于同一辅料的其他浓度 。对四川味连不同炮制品中的小檗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除黄连炭不含小檗碱外,生品、炒制、姜制、盐制、酒制、醋制、胆制、吴萸子制黄连其小檗碱含量均在6%~7%,说明用辅料按规定进行加工炮制,对小檗碱含量影响不大 。不同地区生产的黄连饮片及原材料中总生物碱或小檗碱含量均较接近 。总生物碱含量范围为10.29%~13.30%,小檗碱含量范围为5.863%~8.622%,说明在加工饮片过程中,小檗碱流失与总生物碱流失呈一定比例 。通过黄连、吴萸连、香连丸中黄连及其炮制用辅料吴茱萸的薄层色谱鉴别,比较黄连和吴萸连分别与木香组成的两类香连丸的异同 。结果为黄连确实吸纳了吴茱萸的某些成分〔 。分别以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小檗碱、巴马亭和药根碱对照品,应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了黄连以及炮制品白酒连、黄酒连、姜黄连和吴萸连中5种生物碱的含量 。结果:炮制前后5种生物碱含量均差异不大,
2.工艺研究
通过4种浸润方法的比较,黄连饮片外观色泽的好坏顺序为:水与酒等量混合润、水湿酒润、酒润、水湿水润 。小檗碱含量以水酒等量混合润的为最高,水湿水润为最低 。水与酒等量混合润法,既保证了饮片的外观色泽,减少了内在有效成分的损失,同时也使酒制黄连的两道工序合二为一 。有人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连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结果: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依次为阳光下薄纸遮盖干燥>烘箱干燥>微火炒干>阳光下直射干燥 。其颜色的黄亮程度以太阳光下薄纸遮盖干燥最好,烘箱60℃干燥与其基本相近 。但用薄纸遮盖晒干不适合大量生产,烘箱干燥较之含量仅低0.05%,并具有保证外观色泽
及内在质量,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采用黄连酒拌,闷透,然后自然晾干的酒制黄连新工艺,并与传统工艺酒制品小檗碱的含量比较,结果新工艺盐酸小檗碱含量比其他各酒制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酒炒黄连的火候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控制,通过多年实践,体会到以“火头短促有力,火苗不着锅底”的弱火炒黄连,可以有效地防止黄连的焦化问题 。
3.药理研究
黄连及其炮制品的体外抗菌研究结果表明:黄连分别经酒、姜、吴茱萸制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均出现了炮制前未有的对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黄连经姜制后,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并优于其他炮制品 。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盐黄连、醋黄连,密闭,贮于阴凉干燥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