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的出处来源
出处来源(《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藿香15g,炒白术、半夏曲、姜厚朴、陈皮、桔梗、炙甘草各10g,紫苏叶、大腹皮、茯苓、白芷各5g,生姜6g,大枣3g 。
功效主治:散寒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苔白腻 。
方解:本方病机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故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滞,理气和中 。方中主药藿香外散表邪,内化湿浊,理气和中,辟秽止呕;辅以半夏曲燥湿降浊,和胃止呕 。厚朴行气化湿,宽胸除满 。苏叶、白芷助套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佐以陈皮理气燥湿和中 。茯苓、白术健脾运湿 。大腹皮行气利湿,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散风寒,化湿浊,吐泻自愈 。
药理研究:抑制肠管痉挛,改善胃肠功能,增加胃肠道吸收功能,镇痛,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抗细菌 。其中藿香、紫苏叶、生姜、陈皮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抑制异常发酵,排出肠内积气;陈皮、甘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 。紫苏叶、白术和小剂量厚朴能增强胃肠蠕动,半夏镇吐明显,桔梗抗胃腺分泌及胃溃疡;藿香、生姜、紫苏叶促进发汗,解热;白术、茯苓利尿;厚朴、紫苏叶、藿香、白芷、大腹皮、陈皮皆具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本方善治夏季暑湿外感,脾胃不和所致之证 。以寒热头痛,吐泻,脘腹闷痛,苔白腻为据 。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加香薷,以助解表;食滞脘闷腹胀者,加山楂、神曲、菜子,以消食导滞;腹泻甚者,加扁豆,薏苡仁,以祛湿止泻;小便短少者,加泽泻,车前子,以利水除湿 。用于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急慢性结肠炎等表寒内湿者 。
现代制剂:现改制为藿香正气丸(酊、胶囊、冲剂、水剂、片剂、口服液) 。水丸,每袋9g;蜜丸,每丸9g;酊剂,每瓶10ml;软胶囊,每粒0.45g;冲剂,每袋5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水剂,每支10ml;口服液,每支10ml;片剂,每片0.30g;合剂;汤剂 。
用量用法:口服,水剂,每次1支,一日2一3次;口服液,每次1支,一日2一3次;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浓缩丸,每次1丸,一日2一3次;片剂,每次3—5片,一日2-3次;软胶囊,每次2—4粒,一日2一3次;冲剂,每次1袋,一日2一3次;水丸,每次6g,一日2次;酊剂,每次5—10ml,一日2次;合剂,每次10一15ml,一日3次,摇匀用;汤剂,水煎,一日一剂,分3次服 。
使用注意:作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药多辛香温燥,阴亏血虚者慎用;湿热吐泻,或口渴苔黄燥者均不宜使用;阴虚火旺者忌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消化食物 。
【藿香正气散的出处来源】本方歌诀:藿香正气苓术苏,芷桔腹甘半陈朴,外寒内湿恶呕泻,头脘腹痛恶寒热 。
推荐阅读
- 加减藿香正气散的出处来源
- 香薷散的出处来源
- 银翘散的出处来源
- 菊花茶调散的出处来源
- 川芎茶调散的出处来源
- 荆防败毒散的出处来源
- 芎芷香苏散的出处来源
- 实脾散与真武汤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_功效鉴别与比较
- 猪苓汤与五苓散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_功效鉴别与比较
-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_功效鉴别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