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芍药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饴糖30克,黄芪9克,大枣4枚 。
【用法用量】先取6昧水煎,然后去滓,内纳饴糖,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
【方歌速记歌诀】
黄芪建中桂芍药,饴糖甘草与姜枣,
虚劳腹痛诸不足,温中补虚疗效好 。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的虚劳证 。证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淡红,脉沉弱 。
【加减】寒重者,加花椒以温中散寒;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气滞者,加木香以行气消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以补中益气;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
【方论】本方始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由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本方以温中补虚立法,是治疗虚劳的著名方剂 。方中黄芪甘温人肺,健脾益气;饴糖甘温补虚,缓急止痛,共为方中君药 。桂枝助阳,芍药益阴,二药相合,调和阴阳,化生气血为臣 。生姜、大枣辛甘相合,健脾益胃,调和营卫,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 。且炙甘草味甘,与桂枝、饴糖相配“辛甘化阳”,合芍药“酸甘化阴” 。诸药相合,益气健中,方可化源足,气血生,营卫调,诸症平 。
【医论】虚劳又称虚损 。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 。在治法上,着重温补,但还应用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指出了新的治疗途径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肺劳、肝劳、脾劳、心劳、肾劳)、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七伤等内容都作了具体的说明 。导致虚劳的原因很多,如《景岳全书·虚损》指出:“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少年纵酒者多成劳损”;“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劳损” 。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疾劳内伤,久病体虚,久虚不复等都可导致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耗 。其病变过程,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的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可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阳亦渐衰,血虚者,阴亦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 。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
【验案】
(1)张某,因胃脘痛半月来院求治,经纤维胃镜检查,胃体中、下窦部粘膜以红为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证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痛甚,伴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缓 。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服药23剂,临床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
(2)某男,45岁 。经胃镜和X线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程已10年,曾有2次出血史,经多次治疗溃疡不能痊愈 。证见胃脘隐痛,饥时痛著,食后痛减,喜暖喜按,神疲易
【黄芪建中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乏,大便偏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为脾胃虚寒 。予黄芪建中汤煎剂和片剂,经过4周治疗,脘痛已解,其他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球部溃疡已完全愈合 。
按语:以上2例均为中气虚弱、脾胃虚寒而致,故以黄芪建中汤补虚,益气健中,使中阳建,气血充,诸症得解 。
【研究】采用黄芪建中汤煎剂给大鼠胃溃疡模型灌服,发现本方剂具有抗溃疡,促进胃溃疡愈合的作用;将该方制成1克/毫升注射剂给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治疗,结果证明本方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通过胃运动及肠管试验均证明黄芪建中汤能抑制胃肠的运动,但离体肠管实验证明,本方能对抗已酰胆碱和毛果芸香碱的作用,说明本方具有类似抗胆碱药物的作用;同时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黄芪建中汤能提高免疫功能,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一定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