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泻白散的作用与功效

【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
【配方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用法】上锉散,入粳米一撮 。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
【作用与功效】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
【钱乙泻白散的作用与功效】【主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
【方解】方中桑白皮甘寒人肺,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又因其不刚不燥,而不伤娇脏,故为君药;地骨皮甘淡而寒,入肺、肾经,既能直入阴分助君药泻肺中伏火,又能清泻肾中虚热以退蒸;君臣相合,清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泻肾热则虚火不致犯肺 。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培土生金,扶正祛邪,且藉其甘缓之性,既可使君臣清热之力缓留于上,又可使其泻肺之力缓行于下,用为佐使 。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
【方论】
吴昆:“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 。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 。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 。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 。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 。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 。白,肺之色也 。”(《医方考》卷二) 。
汪昂:“此手太阴药也 。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胃,并能泻热从小便出 。肺主西方,故曰泻白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
季楚重:“君以桑白皮,质液而味辛,液以润燥,辛以泻肺 。臣以地骨皮,质轻而性寒,轻以去实,寒以胜热 。甘草生用泻火,佐桑皮、地骨皮泻肺实,使金清气肃而喘嗽可平,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矣 。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实热伤肺,用白虎汤以治其标;虚火刑金,用生脉散以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四) 。
王子接:“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 。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 。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无伤于娇脏 。第用其所欲,又何复其所苦?盖喘咳面肿,气壅热郁于上,治节不行,是肺气逆也 。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然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如芩、栀、柏辈所宜,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 。淮南枕中记载,西河女子用地骨皮为服食,则知泄气而仍有补益之功,使以甘草、粳米,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非谓肺虚而补之米也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
费伯雄:“肺金有火,则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洒浙寒热,而咳嗽喘急 。泻肺火而补脾胃,则又顾母法也 。若加黄连,反失立方之旨 。”(《医方论》卷四) 。
张山雷:“此为肺火郁结,窒塞不降,上气喘急之良方 。桑白、地骨,清泄郁热,润肺之燥,以复其顺降之常 。惟内热上扰,燥渴舌绛者为宜,若外感寒邪,抑遏肺气,鼻塞流涕,咳嗽不爽,法宜疏泄外风,开展肺闭者,误用是方,清凉抑降,则更增其壅矣 。”(《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
【临床应用与医案】
1.痘衄一小儿痘疮衄血,右寸脉数,此肺金有火也,用泻白散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元汤而愈 。(《保婴撮要》卷二十) 。
按语肺主皮毛,肺经热盛,血热妄行,故见痘疱衄血 。清泻肺热,施用本方,是为正治 。
2.疱疹性结膜炎刘某,28岁 。自觉右眼涩痛微痒2天 。检查:双眼视力正常,右眼大眦部的白睛表层可见3个粟粒样疱疹,并见赤脉围绕,黑睛透明,左眼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浮 。诊断:疱疹性结膜炎 。证属热客肺经 。方以泻白散加谷精草、蝉蜕、木贼等,服药4剂而愈 。[于永明.“泻白散”治疗白睛眼病的妙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4:41] 。
按语白睛为风轮属肺,热客肺经,故本案白睛疱疹,治以泻白散清泻肺热而收效 。
3.单纯疱疹某女,26岁 。发热、咳嗽3天后,鼻孔及口角皮肤黏膜交界处起群集小水疱,灼痒1天 。诊见皮疹为针头大小水疱,密集成群,周围红晕,疱液澄清,两侧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测体温38.5℃,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单纯疱疹,此系外感风热之毒客于肺胃两经,蕴蒸皮肤而生 。治宜泻肺清热,解毒消疹 。方以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各15g,地骨皮、黄芩各10g,甘草5g,水煎服,3剂病愈 。[曾庆发.泻白散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江西中医药,1990,(2)6:35] 。
按语本案单纯疱疹,从“肺合皮毛”立论,针对基本病机“肺经有热”,而投本方加减,故获良效 。
4.盗汗某男,26岁,工人 。患浸润性肺结核,盗汗长期不愈,虽用抗痨药物治疗,但每夜汗出均浸湿被褥及枕巾 。由于长期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故而出现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颧红,舌质红绛,脉细数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各30g,生甘草10g,浮小麦50g,水煎服 。共服8剂,盗汗即止 。[吕学泰.泻白散之扩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3] 。
按语肺结核病属中医学“虚劳”范畴,其盗汗一症多由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又“血汗同源”,故汗多必耗伤津液,损及阴血,更致阴虚 。本例所现病证,纯为一派阴虚内热之证 。今以桑白皮补虚益气,清泻肺热;地骨皮补正气,降肺中伏火并凉血而除虚热;甘草既能润肺益精,又能养阴血,利百脉;浮小麦敛汗益气,去虚热止盗汗 。四药合用,则具有补正除热,清肺止汗之功,药证相契,故盗汗得止 。
5.荨麻疹某女,49岁,职工 。患荨麻疹6年余,时发时止,屡经中西药治疗,其效不佳 。患者为病所苦,急躁心烦,夜难入睡,某医院诊为“顽固性荨麻疹”,经治疗曾一度痊愈 。半年后因迁居新房,室内尚潮湿,数日后
全身出现高于皮肤的淡红色片状丘疹,瘙痒难忍,搔之随手增大,尤其四肢为重,遇热加剧,得冷稍减 。冬轻夏重,反复2年多,又经多方医治,未能彻底消除,至夏天皮疹红赤遍及全身,唇厚如肿,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即以风热挟湿论治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各30g,甘草、苦参各10g,蝉蜕20g(捣碎),水煎服 。兼忌食鱼虾,鸡鸭牛羊肉及饮酒 。二诊:相继服用12剂而疹消 。为巩固疗效,将原方碾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开水浸泡服,连服2个月 。随访7年余,虽食海味鸡鸭等肉类,以及过盛夏亦未再复发 。[吕学泰.泻白散之扩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3] 。
按语荨麻疹一症,中医学多以“瘾疹”名之 。其病因颇多,但就本例而言,始因外受湿邪,后于盛夏乘凉复感风热之邪,湿热相搏,故出现本症 。泻白散中之桑白、地骨二皮,从“肺合皮毛”之理、“以皮行皮”之意清肺泻火,复加泻湿热祛风之苦参,以及祛皮肤风热之蝉蜕,相得益彰,药力尤宏,故收长效之功 。
6.鼻出血某男,27岁,农民 。鼻衄反复发作4~5年,多在春秋天气干燥或过劳而饮水少时发生,鼻衄时发时止,有时1日2~3次,每次流血约30~50ml 。同时伴有口干鼻燥,头晕,两眼发涩及身热,大便干等症,舌红,脉数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各20g,甘草15g,白茅根30g,大黄3g,水煎服 。二诊:连服3剂,鼻衄血量大减,身热退,大便变软,余症如前,原方又服5剂,脉平舌淡,诸症悉除 。为防以上诸症复发,将原方碾为细末,每次6g,早晚各1次,以开水泡服,连服月余停药,随访已3年,未再复发 。[吕学泰.泻白散之扩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3] 。
按语鼻为肺窍,肺中蕴热,阳络被伤,血热妄行,上循其窍而衄血 。景岳云:“衄血虽多由火,而惟阴虚者为尤多 。”本例据其症即是阴虚热炽所致 。故用桑白皮清泻肺热;地骨皮、白茅根、生甘草清热凉血;大黄苦降泻火,导热于大肠之外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又合皮毛,故投予泻白散加味而肺热得清,脉静身凉而鼻衄止 。
7.鼻衄肺开窍于鼻,肺热上扰,鼻络损伤则为鼻衄,可用泻白散化裁治疗 。胡荣报道:应用泻白散加味治疗鼻衄20例 。治愈(鼻衄止,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再复发者)13例;有效(鼻衄止,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好转后又有少量鼻衄,经服上药后又止者)7例,一般3剂即可止血 。处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粳米一小撮,甘草6g 。加减:阴虚肺燥者,加
沙参、麦冬、玉竹、桑叶;肺热壅盛者,加黄芩、生地黄、石膏;胃火炽盛者,加生大黄、黄连、石膏;肝火犯肺者,加栀子、黄芩、牡丹皮、生大黄;血热者,加生地、牛膝、牡丹皮、白茅根、侧柏叶;气阴两虚者,加西洋参、山药、生地黄、大枣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胡荣.加味泻白散治疗鼻衄.湖北中医杂志,1997,19(4):35] 。
8.小儿咳嗽咳嗽为呼吸道黏膜受到病理性分泌物或从外界吸入的异物刺激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为呼吸系统感染常见症状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最常见的一种证候 。咳嗽一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发 。小儿肌肤娇嫩,脏器薄弱,卫外功能不足,每遇外界气候寒热变化,更易造成肺失宣肃,引起咳嗽 。高庆华报道:应用加味泻白散治疗小儿咳嗽250例,就诊1次(服药2剂)治愈者197例,1次治愈率78.8%;就诊2次(服药4剂)治愈者30例,占就诊人数的12%;就诊3次以上好转者23例,占就诊人数的9.2%;无一例无效,总有效率为100% 。处方:炙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生知母、川贝母、桔梗、黄芩、薄荷 。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调整剂量,水煎频服 。痊愈:咳嗽、发热(或不发热)、咽红喉哑、呼吸急促、头痛、疲乏无力、哭闹烦躁、食欲下降等症状消失,舌苔,指纹(或脉象)恢复正常 。双肺听诊干性和(或)湿性啰音消失,呼吸音清晰;好转:咳嗽较前明显减轻,无发热,咽不红或稍红,精神较前好转,不烦躁,食欲增加,舌苔、指纹基本正常,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高庆华.加味泻白散治疗小儿咳嗽250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40] 。
曾小勇报道:以本方合茅根汤治疗43例小儿咳嗽,药物组成:桑白皮6g,地骨皮8g,杏仁5g,黄芩4g,白茅根10g,莱菔子10g,瓜蒌仁3g,前胡6g,胆南星3g,生甘草3g 。3剂为1疗程 。结果:痊愈40例,占93%;好转2例,占5%;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服药最短2天,最长4天 。[曾小勇.加味泻白散合茅根汤治疗小儿咳嗽~(附43例临床疗效观察).江西中医药,1994,(2):41] 。
刘凤琴等报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热退后咳嗽在临床上颇为常见,采用泻白散治疗该病35例 。处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生甘草5g,粳米(可用食用大米代)一汤勺 。加水100ml,煎至50ml,取汁 。再煎1次,2次药液混合,1天分5~6次均匀服下,3天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停用一切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另外35例为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甘草合剂,按不同年龄、不同剂量,按时服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 。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1.3% 。[刘凤琴,刘风麒.泻白散治疗小儿热退后咳嗽35例疗效观察.天津中医药,2008,25(1):80] 。
9.小儿久咳咳嗽是儿科呼吸道疾患的常见症状 。久咳是指经久不愈的咳嗽,可表现为干咳少痰,或咳而多痰,或有发热、气促、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 。久咳则气津耗损,肺气大伤,必损及脾胃功能,造成本虚标实之证 。临床上可用加味泻白散泻肺中之伏火而消郁热,配合胸腺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扶正 。气促者,加苏子、款冬花;痰多者加法半夏;纳差者加山楂;便秘者加冬瓜仁 。徐氏以本方加鱼腥草、杏仁、紫菀、浙贝、僵蚕、桃仁治疗小儿久咳56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 。[徐雯.加味泻白散为主治疗小儿久咳56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3):239] 。
10.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孙彦敏等报道:应用泻白散加味治疗本病64例,并与应用酮替芬、茶碱缓释片治疗56例进行对照观察 。治疗组予泻白散加味 。药用:生黄芪15g,桑白皮20g,地骨皮15g,黄芩10g,葶苈子10g,赤芍20g,蝉蜕10g,薄荷6g,地龙10g 。加减:痰多加莱菔子、苏子;内热甚加生石膏;大便干加生大黄 。10日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予酮替芬和茶碱缓释片,连用10日 。结果,治疗组64例,显效36例,占56.3%;有效26例,占40.6%;无效2例,占3.1% 。总有效率96.9% 。对照组56例,显效21例,占37.5%;有效27例,占48.2%;无效8例,占14.3% 。总有效率85.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孙彦敏,白占青,侯静宇.泻白散加味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12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6,28(7):534] 。
11.小儿肺炎本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偶有白腻,脉浮数 。查双肺有干湿啰音,X线摄片示肺门阴影增大模糊 。辨证属肺有伏火者,可用泻白散加减治疗 。如见微发热,面白自汗彧无汗,口不渴,舌淡红,舌苔薄白等表寒征象尚存者,加黄芪、防风、细辛;见烦躁口渴,壮热而喘,涕泪俱无,面红,舌赤,苔黄等里热亢盛征象者,加生石膏、葛根、知母、前胡;痰多气逆,舌苔白腻者,加法半夏;神倦、高热、舌红少苔等属气阴两伤者,加入党参、麦冬及安宫牛黄丸 。张氏用泻白散加桔梗、杏仁、黄芩、茯苓、薄荷、陈皮、枳壳治疗小儿肺炎50例,结果:50
例中49例,1~3天体温正常,症状和体征消失,神色、饮食如常;另1例治疗3天后体温仍高,病情无明显缓解 。[张继岚.泻白散治疗小儿肺炎5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3(1):31] 。
12.小儿多汗症肺合皮毛,肺热外蒸,则为多汗,故小儿多汗症可从肺热论治 。黎远征报道:用泻白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183例,服药2剂而愈者97例,占53%;服药3剂而愈者68例,占37.15%;服药4剂而愈者18例,占9.83%,总有效率98%以上 。处方:炒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大枣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口渴喜饮者,加麦冬、芦根;干咳者,加百合、贝母 。[黎远征.泻白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183例.黑龙江中医药,1988,(4):19] 。
13.支气管扩张咯血任达然等报道:应用泻白散加味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53例 。咯血症状消失者51例,服药5~18剂 。处方:桑白皮15~20g,地骨皮10g,血余炭10g,甘草5g,粳米5g,花蕊石15g,三七粉(吞服)3g 。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伴风热表证者,去地骨皮,加桑叶10g,菊花10g,牛蒡子10g;兼燥火者,酌加沙参10g,麦冬10g,天花粉10g;兼痰热者,加鱼腥草15~30g,炒黄芩10g,浙贝10g;木火刑金者,加黛蛤散(包)15~20g,栀子(炒)1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10g 。[任达然.泻白化血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53例临床体会.北京中医杂志,1985,(5):11]14.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因过敏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支气管反应性增强,导致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支气管腔狭窄,临床上以发作性呼吸困难和哮鸣性呼吸为特征的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 。本病属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病因为内有伏痰复感外邪,先天不足、脾肾两虚 。本病可由伤风感冒、气候骤变、饮食失节、精神情绪变化以及过度疲劳等多种因素诱发,病机上主责于痰,其标在肺,又与气郁、血瘀密切相关 。临床过程分为缓解期和发作期 。贲子明等报道:应用泻白散加味治疗火郁型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好 。其中形气实者处方:桑白皮25g,地骨皮25g,天花粉25g,百合25g,天冬15g,麦冬15g,生地黄25g,熟地黄25g,浮小麦15g,稻根15g,甘草7.5g 。每日1剂,水煎服 。火盛刑金吐血者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知母15g,款冬花15g,杏仁15g,苏子15g,仙鹤草15g,生石膏25g,天花粉20g,生地黄20g,瓦楞子(煅)40g,生牡蛎40g,白茅根40g,藕节30g,甘草7.5g,三七粉5g(分2次冲服) 。[贲子明.哮喘治疗.辽宁中医杂
志,1984,(1):48] 。
15.咳嗽杜昌华报道:应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治疗肝火犯肺型咳嗽30例 。显效28例,有效1例,无效1例 。处方:桑白皮9~15g,黛蛤散9~15g,地骨皮15~30g,桑叶9g,牡丹皮9g,知母9g,枇杷叶9~20g,黄芩9~12g,当归9~12g,蝉蜕6~9g,生甘草6~9g 。加减:大便干者,加生决明子30g,当归加大剂量为12~16g;有痰血者,加侧柏叶20g,功劳叶20g,百部9g;胁痛者,加旋覆花9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5日为1个疗程 。[杜昌华.桑丹泻白散加减治30例肝火犯肺咳嗽的临床观察.新中医,1987,(4):24] 。
16.小儿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是包括特发性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症、脱屑性间质性肺炎、肺含铁蛋白核黄素沉着症以及其他肺泡蛋白沉积症 。多为亚急性与慢性过程,急性者少见 。多见于婴幼儿,常合并感染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脓痰、气急、青紫,听诊可闻及捻发音,X线类似支气管肺炎 。本病属中医学“咳喘”、“肺炎喘嗽”等范畴,临床常辨证为:痰热恋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肺阴不足 。陈底根等报道:用泻白散合止嗽散治疗小儿间质性肺炎痰热恋肺型20例 。治疗10~14天后,痊愈14例,好转6例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白前、紫菀、桔梗、橘红 。每日1剂,水煎服 。[陈德根.清热化瘀法治疗小儿间质性肺炎2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11):21] 。
17.感染性胸膜炎林俊辉报道:运用加味泻白散治疗本病50例 。肺部X线摄片示:肋膈角见少许粘连12例,肋膈角变钝或消失34例,胸腔中等量积液3例,大量积液1例 。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12g,瓜蒌15g,桔梗10g,葶苈子15g,薏苡米30g,元胡12g,桃仁10g,红花6g,甘草3g 。并随证加减 。结果:显效33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林俊辉.加味泻白散治疗感染性胸膜炎5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10(3):12] 。
18.肺癌合并感染后咳嗽陈强松等报道:将6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应用泻白散加味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复方甘草合剂、磷酸可待因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60.0%(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咳嗽明显改善天数(天,x±s,下同)分别为(5.6±2.4)天、(8.9±1.1)天(P<0.01) 。说明泻白散加味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具有一定意义 。[陈强松,欧武,黄伟章.泻白散加味治疗肺癌并感染后咳嗽32例临床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3):236-237]19.口辣口辣是指口中终日泛有辣味的一种自觉症状,常令患者心中烦恼,痛苦异常 。口辣一症,比较少见 。辨证依据采用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分类的方法 。就是把五味分别归属于五脏,即肝味酸,心味苦,脾味甘,肺味辛,肾味咸 。故口中辣味的产生,实际是肺脏有病反映于口的见证,多属肺热为患 。故治疗以清泄肺热为主,临床可应用泻白散加减治疗 。马万千报道:泻白散加味治疗口辣2例,疗效满意 。典型病例:患者精神抑郁,呃逆频作 。自诉口中有辣味伴心烦易怒,大便干燥2日未行,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处方:桑白皮20g,地骨皮12g,生甘草10g,黄芩10g,栀子10g,青黛10g,枇杷叶15g,代赭石30g,牡丹皮10g,枳壳10g 。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3剂后,口中辣味较前好转,心烦易怒减轻,呃逆已除,大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脉弦 。但觉口中微渴,继用上方去青黛、代赭石,加麦冬10g,知母10g,继服10剂痊愈,嘱调情志,忌食辛辣油腻,1年后随访未复发 。[马万千.泻白散加味治疗口辣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2):89] 。
【现代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桑白皮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须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 。臣药地骨皮煎剂对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为低效抑菌,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作用 。佐药甘草所含甘草酸钠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滴虫均有抑制作用;同时甘草酸类化合物通过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扰素、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发挥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疗效确切 。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I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能抑制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 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 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
2.解热、镇静、止咳作用君药桑白皮有降温及镇静作用;桑白皮及氯仿提取物均有镇咳作用,碱提取物有祛痰作用;乙醇提取物有乙酰胆碱样作用,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平喘作用 。臣药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作用相当于氨基吡林、奎宁以外的其他合成的解热镇痛药 。甘草有抗惊厥和镇痛作用,甘草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皮质激素样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甘草合剂及甘草浸膏能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症刺激,从而发挥镇咳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咽喉、支气管黏膜分泌,使痰容易咳出而呈祛痰镇咳作用;甘草还有解痉、平喘作用 。马少丹等用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新泻白散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经静脉注射油酸复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后,进行灌胃给药(空白与模型组则给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观察新泻白散对各组大鼠血清中PO,和PCO 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力及丙二醛(MDS) 含量变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a) 、白细胞介素6(IL-6) 含量、肺湿干重比、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结果表明新泻白散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改善血清POz和PCO 2、SOD活力及MDA含量变化、TNF-α、IL-6含量、肺组织病理形态等各项指标 。因此,新泻白散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或抑制TNF-a大量产生释放,增强体内抗自由基能力和缓解脂质过氧化来实现的 。[马少丹,游世晶,阮时宝,等.新泻白散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实验研究.光明中医,2007,22(3):73-75] 。
3.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君药桑白皮有降血压作用,对心脏有轻度的抑制而使心动过缓,同时还有利尿作用,并伴Na*、K+、Cl-排出量增加,这可有利地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臣药地骨皮除通过作用于中枢外还可阻断交感神经末梢,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地骨皮氯仿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有抑制作用,枸杞环八肽A、B对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也有抑制作用,其所含枸杞素A、B有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素的作用;地骨皮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减慢心率,心电图可见PR间期延长,T波降低 。佐药甘草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还有血管紧张素ⅡA,受体激动剂样作用,能缩小心肌梗死的体积 。
【临证提要】本方配伍特点在于其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乃针对小儿“稚阴”素质,兼顾肺为娇脏而立法用药 。方取桑白皮、地骨皮较为平和之品,而避芩、连之苦燥伤阴,且有粳米、甘草养胃益肺,使金清气肃,以平喘咳,有标本兼顾之妙 。考钱氏原书所载,本方既治肺之实热证,又治肺之虚热证 。如钺氏云:“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有肺虚者,咳而硬气,时时欲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补之) 。”又云:“肺虚热,唇绛红色……虚热少用泻白散 。”何以一方既可治疗实热证,又可治疗虚热证?盖因原方为治疗小儿疾病而制,而钱氏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又曰:“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 。故其遣药
组方,从不单纯攻邪,而常于祛邪之中伍以扶正之品,使其祛邪而不伤正,此即钱氏创制泻白散之本旨 。因此,本方所治之证,应以肺热不太盛,阴液不太伤的喘咳较为恰当 。
本方为肺热喘咳证而设 。临床以喘咳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辨证属肺伏火郁热者 。本方以桑白皮为君,是因本方证为肺中伏火郁热,致肺气壅盛,肺失宣肃 。用桑白皮清泻肺热而利肺气,使肺气宣降有序,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四所述:“桑白皮质液而味辛以泻肺” 。可见,桑白皮不仅可以清泻肺热,平喘止咳,而且善治肺中伏火、肺气壅盛,而且质润不燥,泻肺气而不伤娇脏,尤适于小儿稚阴之体,故用为君药 。钱氏曰本方主治“小儿肺盛”;《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用本方治疗“肺火”,其临床表现一般有“皮肤蒸热,洒沥恶寒,日晡尤甚,喘嗽气息”等 。本方证喘嗽是肺热而肺气上逆所致,与闭郁咳喘、气急鼻扇的痰浊壅塞之证有轻重之别,本方证的病机特点在于肺热不著,阴伤亦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