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丰清凉涤暑法的作用与功效

清凉涤暑法
【来源】《时病论》卷之三 。
【组成】滑石三钱,水飞生甘草八分青蒿-钱五分白扁豆一钱连翘三钱,去心白茯苓三钱通草一钱
【用法】加西瓜翠衣一片人煎 。
【作用与功效】清利暑湿 。
【主治】暑温,暑热 。暑泻,泻出稠黏,小便热赤,面垢有汗,口渴喜凉,通体之热,热似火炎,脉来濡数,其或沉滑 。秋暑,壮热烦渴,蒸蒸自汗,脉象洪濡或数 。
【方解与方论】
本证因感受暑热或湿热之邪所致,方中用青蒿、连翘、西瓜翠衣清宣暑热,茯苓、扁豆健脾化湿,滑石、甘草、通草清利湿热 。
雷丰云:“滑石、甘草,即河间之天水散,以涤其暑热也 。恐其力之不
及,故加蒿、扁、瓜衣以清暑;又恐其干犯乎心,更佐连翘以清心 。夫小暑之节,在乎相火之后,大暑之令,在乎湿土之先,故先贤所谓暑不离湿也,兼用通、苓,意在渗湿耳 。”
【验案精选】
(一)暑疟热盛逼血上吐
城南叶某之子,偶染疟疾,邀丰诊之 。脉象迢迢有力,寒热间日而来,口渴喜凉,热退多汗,此为暑疟 。遂用清营捍卫法去木贼,加藿香、草果、柴胡、甘草治之 。服下疟势仍来,尤吐鲜红数口 。复按其脉,转为弦大而数,必因暑热内炎,逼伤血络所致 。思古圣有“治病必求其本”之训,此证暑热是本,吐血是标,可不必见病治病也 。即用清凉涤暑法去扁豆,加黄芩、知母治之 。连进两帖,疟发渐早,热势渐轻,不知不觉而解,血恙亦未复萌 。(《时病论》) 。
(二)伏暑过服辛温改用清凉而愈
武林陈某,素信于丰,一日忽作寒热,来邀延医,因被雨阻未往 。伊有同事知医,遂用辛散风寒之药,得大汗而热退尽 。讵知次日午刻,热势仍燃,汗多口渴,痰喘宿恙又萌,脉象举取滑而有力,沉取数甚,舌苔黄黑无津 。丰曰:此伏暑病也 。理当先用微辛,以透其表,荆、防、羌、芷,过于辛温,宜乎劫津夺液矣 。今之见证,伏邪已化为火,金脏被其所刑 。当用清凉涤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细地、洋参 。服二剂,舌苔转润,渴饮亦减,惟午后尚有微烧,姑照旧方,更佐蝉蜕、荷叶 。又服二剂,热从汗解,但痰喘依然,夜卧不能安枕,改用二陈加苏、葶、旋、杏,服之又中病机 。后议补养常方,载归里矣 。(《时病论》) 。
(三)暑温
黄某,女性,40岁,于2009年7月10日初诊 。入院述乏力厌油,口淡无味,全身酸痛伴发热2天,自服感冒药效果不佳,查体温38.5℃,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数 。考虑为冒暑,证属暑湿犯表,立清凉涤暑法 。处方如下:青蒿15g,连翘10g,茯苓10g,通草6g,扁豆10g,滑石10g,甘草6g 。服2
剂,诸症痊愈 。[万鹏,陈泉,周德奇.付灿鋆主任中医师治疗外感热病临床经验.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32] 。
(四)伏暑
刘某,女,53岁,退休工人,已婚,汉族 。病人1993年8月下旬始感头昏痛乏力,发热,纳呆、全身不适,在个体医处用中药治疗(用药不详),头昏痛消失,但仍有发热,继之食欲不振,胸中灼热,脘腹痞满,全身不适,酸楚不舒,裹衣则热,弃之则冷,大便溏泻每日2次,苔黄厚腻,脉濡张 。于9月下旬来我院就诊,其症同前,治宜清凉涤暑 。处方:滑石15g,生甘草5g,青蒿12g,白扁豆25g,连翘12g,白茯苓12g,通草6g,西瓜皮15g,生大黄3g,厚朴12g,佩兰12g,共服6剂,诸症消失,纳食正常,苔薄黄,脉缓 。[张慧.清凉涤暑汤加减治疗伏暑1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2):34] 。
(五)暑湿泄泻
张某某,男,45岁,1974年7月8日初诊 。时值长夏,气候酷热,上山砍柴,途中渴甚,饮冷水数次,当晚即腹痛肠鸣,继而泄泻每昼夜5~6次,质稍稠黏,经当地卫生院诊为“急性肠炎”,曾用土霉素等药治疗五天未效,特来就诊 。症见发热(体温38.8℃),面垢纳呆,自汗,渴喜凉饮,尿灼热而赤,舌红,苔薄黄微腻,脉濡数 。证属暑邪湿热内扰中州,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为泄泻,用本法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青蒿、葛根各15g,藿香、滑石、连翘、茯苓、扁豆、泽泻各10g,通草、黄连、甘草各6g,嘱服3剂,泻止热退,诸症亦相应改善,原方去青蒿、滑石、连翘、通草加党参、白术、淮山药各10g,广木香5g,继服3剂,诸恙悉退而愈 。
按本证与湿泻相类似,同属湿邪为患 。然暑为阳邪,其性属热,虽不离湿,但多阳热见症,故泻出稠黏,伴发热烦渴、脉濡数等症,而无脘腹痞闷之候,湿为阴邪,其性属寒,证多寒湿兼见,故泄泻如水,伴腹痛肠鸣、脉多迟缓等症,而无发热烦渴之候 。挟湿虽同,治法各异,一宜清解,一宜渗利 。[杜勉之.雷丰清凉涤暑法的临床应用.江苏中医杂志,1984,(3):18] 。
(六)暑痢发热
刘某某,女,56岁,1979年7月15日初诊 。下痢便血胨已十余天,每日腹泻7~8次,伴恶寒发热,里急后重,头痛腹痛,口干纳呆,尿赤肛门灼热,脉濡缓,苔白腻等证,投白头翁汤3剂,寒热下痢如故,且见泛恶呕逆,四肢不温,改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两剂,药后不但血痢未减,而且热势鸱张,症见壮热(体温39.8℃),烦渴引饮,面垢自汗,舌红苔黄腻,脉来洪数 。证属暑痢发热,选用本法加减 。予青蒿、葛根各15g,黄芩、滑石、茯苓、扁豆、藿香梗各10g,甘草、黄连、广木香各5g,服药3剂后,热退痢减,原方出人继服5剂,诸恙悉退而 。
按夏季痢疾多暑湿为患 。白头翁汤用之为何不效?盖本例湿重暑轻,药后有湿遏热伏之弊,故血痢未减反增呕逆,改香砂六君,又嫌甘温助热,故热势鸱张 。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实为暑湿郁热的最佳治法 。本例病人用本法清利暑湿,投药8剂,诸恙全 。故临证选方择药,当掌握时令气候变化,庶可事半功倍 。[杜勉之.雷丰清凉涤暑法的临床应用.江苏中医杂志,1984,(3):18] 。
(七)感冒
江某某,男,37岁,1995年5月12日初诊 。素食油腻厚味,湿热滋生于内 。由于乘舟车不慎感冒,曾服扑感敏并注射复方氨基比林针等,症状不减 。今发热(39.2℃),汗出,微有恶寒,头重身楚,咳嗽痰略黄,纳呆,小溲短黄,大便溏薄,日2次,舌偏红、苔腻微黄,脉濡数 。脉症合参,证属外感湿热邪气,治宜清利湿热,拟清凉涤暑法加味 。处方:青蒿12g,连翘15g,荷叶8g,茯苓15g,扁豆15g,通草6g,滑石30g,甘草5g,藿香10g,佩兰10g,瓜蒌15g,木瓜15g 。4剂,每日2剂 。5月14日(二诊):体温降至正常,头重咳嗽等诸症若失,惟感纳食不馨,肢体倦怠,脉濡缓 。予清芳之品以消除余邪,调理脾胃,用薛氏五叶芦根饮加麦芽 。[黄斌,谢秋芳.清凉涤暑法治湿热感冒97例.江西中医药,1998,29(5):18] 。
(八)高热
尹某,男性,8岁 。1993年6月26日初诊 。高热5天,T39.4℃,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西医曾以“发热待查”予解热、对症治疗及物理降温,药后2~3小时,热势稍退,复又升至39℃以上 。巴师诊之:高热已5天,有汗不畅,咽痛头痛,口渴面赤,溲黄而热,苔薄黄,脉数 。诊为夏令暑温,拟清凉涤暑法方,并停用西药 。予飞滑石15g(包煎),青蒿10g,连翘12g,炒牛蒡子10g,赤茯苓12g,银花12g,桔梗5g,生甘草3g,菊花10g,加西瓜翠衣1片入煎 。水煎服,日1剂 。6月28日复诊,谓服药1剂,高热即退,未再复萌,惟仍觉口干、乏力、咽稍痛,诊见黄苔已转薄白而少津,予益气养阴方药而收功 。[郑日新,巴执中,肖金.巴坤杰论清凉涤暑法及其清热作用.中国中医急症,1994,3(5):226] 。
(九)眩晕(暑湿蕴蒸,清窍被蒙) 。
张某某,女,52岁,粮站职工 。1995年9月2日初诊 。头晕目眩时作已年余,症剧半个月 。头晕昏重,视物发蒙,胸脘稍闷,偶有泛恶,心烦寐差,口不甚渴,纳少,二便尚调 。神清合作,形体肥胖,舌苔白而根厚,脉濡略数 。平素医者常以痰浊中阻,清阳失升而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之均能收效,而此次则罔然 。余细审其舌苔虽见白厚,但舌头偏红,切其尺肤似有蒸热感,乃追问病史,知此次症发于冒暑外出之后,故辨之为暑湿蕴蒸,清窍被蒙,拟清暑利湿法治之 。仿雷丰清凉涤暑法,方取滑石20g,连翘、枇杷叶各12g,青蒿、白扁豆花、茯苓、竹叶、荷叶、佩兰各10g,甘草3g 。日1剂,水煎服 。3剂后诸症霍然 。
按素体肥胖,每多痰湿,且因其眩晕而兼胸闷、泛恶、舌苔白厚,而宗半夏白术天麻汤治之,似为正治,然何以不效?根由冒暑外出,暑气内逼,内外相引,致暑湿蕴蒸,蒙蔽清窍,气机被困,升降失和,故见诸症 。此时再用半夏、白术、陈皮等偏辛、偏燥之品,反使暑邪弥彰,今仿雷丰清凉涤暑法,以其清暑利湿之力,治之根本,故能收效 。[赖瑞祥.眩晕治验三则.四川中医,1997,15(3):37] 。
(十)热淋
女,46岁,2002年6月12日诊 。病人泌尿系感染多年,曾用多种抗生素、中药治疗,时发时止 。近日因劳累复作,尿意频频,小腹、尿道掣痛,灼热感 。尿常规见红细胞、白细胞 。舌尖略红,苔薄白,脉细 。药用:滑石15g,茯苓、甘草梢各10g,通草8g,连翘12g,黄连6g,白茅根18g,赤芍9g 。嘱其煎药多用水,连服7剂 。药后尿常规(-),仍有小便不舒适感,继以三金片调理而安 。
按原方清暑化湿,多用通利之药,以其治热淋,应加凉血清热之品为宜 。[金淑琴.雷丰诸法(诸方)杂病治验.山东中医杂志,2003,22(4):247-248] 。
【临床应用】
湿热感冒
治疗97例,总有效率98% 。药用:青蒿10g,连翘10g,西瓜翠衣30g(或荷叶8g替代),茯苓15g,扁豆15g,通草6g,滑石18g,甘草3g 。热重汗出者,重用青蒿、连翘,并加银花10g;湿重恶寒、无汗者,加藿香10g、佩兰10g;头重者,加菖蒲6g;肌肉关节酸楚不舒者,加秦艽10g、木防己15g;咳嗽流涕者,加杏仁6g、瓜蒌15g;咽痛者,加桔梗10g、薄荷6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0g、竹茹6g;大便溏泄者,加葛根20g 。[黄斌,谢秋芳.清凉涤暑法治湿热感冒97例.江西中医药,1998,29(5):18] 。
【临证提要】
本方为雷丰治疗暑病之主方,雷丰临床加减法如下:
暑温初病,身热有汗,或口渴,或咳嗽,舌苔微白,或黄而润,右脉胜于左部,或洪或数,加杏仁、蒌壳 。汗少而有微寒,或有头痛,去扁豆、瓜翠,加藿香、香薷 。口不渴,兼湿,加薏苡仁、半夏 。
阳暑,面垢喘咳,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脉浮洪有力,或洪数,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参 。呕逆加竹茹、黄连,便泻加葛根、荷叶 。
暑热,初冒于肌表者,即有头晕、寒热、汗出、咳嗽等症,加杏仁、蒌壳 。
热痢,暑气成痢,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引饮,腹内攻痛,小便不通,痢血频迸,去青蒿、瓜翠,加黄连、荷叶 。
【雷丰清凉涤暑法的作用与功效】巴坤杰认为,清凉涤暑法清退时病高热疗效可靠,具体应用需注意查其热、汗、舌苔 。发热多表现为表热、气分高热,以及湿热身热不扬;发热无汗,热势高,重用藿香、香薷,佐以清凉涤暑法;高热而少汗,则用清凉涤暑法,少佐香薷、藿香;高热而汗多时,酌加石膏 。苔色淡白为热邪表浅,苔黄为邪热人里,均可用清凉涤暑法 。如苔黄干、口渴,为高热津伤,可加石膏、知母、银花露等;如苔厚腻为湿滞偏重,可佐以渗利消导和胃之品,如川朴花、佩兰、二芽之属 。此外,本方不仅用于时病发热,亦可用于内伤杂病证属湿热为患者 。以上经验,可供临证参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