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五节理论特点
一、毒邪学说[br]由于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毒邪易生、毒病多作、毒药盛产,造就了壮医理论的独特的一面--毒邪学说 。[br](一)从病因病机论"毒"[br]如前所述,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可见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为"毒" 。而在壮族地区,毒物尤多,无处不在,如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毒等,还有人为制作的药毒、箭毒、蛊毒等 。无怪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曰:"岭南多毒物……"邪毒、毒物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对毒的抵抗能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亦即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强弱 。当人体对毒的抵抗力下降,自身解毒能力减弱时,"毒"则侵入人体影响三气同步,使"三道"阻滞,"两路"不通,而致病,甚则死亡 。或中毒后邪毒阻滞通道或损耗正气致虚极衰竭,都会导致疾病,甚则死亡 。因各种毒的性质不同,侵犯的主要部位有别,作用的机制各异及人体对毒的抗争程度不同,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成为壮医诊断和鉴别诊断毒证的重要依据 。[br](二)诊断与"毒"[br]壮医对毒极为重视,认为疾病多与"毒"有关,因此临床上以毒命名的病名最为普遍,如痧毒、瘴毒、湿毒、风毒、蛊毒、寒毒、热毒、无名肿毒、蛇毒、草毒、药毒、石毒等 。当邪毒初犯人体时,患者表现为发热身重,头晕眼花,胸脘胀闷,恶心欲吐,刮其前胸皮下可见泥鳅样痧形隆起,此证称为泥鳅痧;当痧毒较重,则出现头昏头痛加剧,胸腹满闷或大吐 。刮其胸部可见蚂蟥样痧形隆起,此证称为蚂蟥痧;痧毒严重者,大汗淋漓,口唇青紫,四肢拘挛,称为绞肠痧 。关于中毒的诊断文献早有记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沦》认为岭南致病因素是-种"恶气",亦称毒气,乃由于岭南阳气多宣泄,冬不闭藏,致草水泉皆禀此"恶气","口受其毒,发而为病" 。[br](三)关于"毒药"[br]毒药包括"致毒药"和"解毒药"(具体内容见第七章) 。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贵港市罗泊湾一号墓发现有7个殉葬人,经鉴定,均无伤痕及骨折,其死因可能是毒杀 。这就是当地壮族地区使用毒药杀人的例子 。壮族地区毒药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br](四)"毒病"的治疗[br]"毒病"治疗原则是排毒、解毒 。壮医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 。调气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调节、激发、通畅人体之气使之运行正常,与天地人之气保持三气同步以利于排毒、解毒 。补虚是采用药物、食物、气功导引等补养机体,扶正祛邪,使身体强壮,则毒不能入侵 。壮医治疗重视排毒、解毒,由此可以看出 。一些古籍中亦有诸多关于毒证治疗的记载 (在第七章已详述),这些记载都可佐证壮族先民对因毒致病及其治疗解救方法的高度重视,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可能提高到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 。[br]长期以来,壮医对毒已具有相当的认识,毒论是壮族医药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着壮医药从开始萌芽、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包含在壮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之中,毒论也是壮医药区别于其他民族医药的重要内容之一 。[br]由于对"毒"正确充分的认识,使壮医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对蛇毒的治疗,壮医壮药的神奇疗效已闻名诲内外 。[br]二、"三道"、"两路"理论[br]"三道"、"两路"理论是壮医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壮医生理病理论 。"三道"指谷道、水道、气道 。"两路"指龙路、火路 。(具体内容详见第六章第二节)[br]壮医是在以"三道"、"两路"为核心的壮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诊治疾病的 。比如通过甲诊、目诊可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较正确地判断疾病,使之成为壮医的特色诊法,就是依据龙路、火路网络在爪甲及眼睛分布较多而创立的 。临床上由于"三道"、"两路"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数不胜数,如谷道失度可致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水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可致水肿、尿崩、尿闭等;气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可致咳喘等;龙路不通则患惊悸、虚劳等;火路不通则患麻痹、痴呆等 。壮医内服法总的治疗原则是使用药物调整"三道"功能使之正常,并畅通龙路、火路 。而外治法是使用各种手段使"三道"、"两路"畅通而病愈 。可见,"三道"、"两路"理论对壮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推荐阅读
- 手机美图秀秀缩小图片 怎么把照片缩小
- 如何自制广东肠粉?
- 惠达卫浴54—A51E 惠达卫浴怎么样
- 如何制作花生糖?
- 小笼汤包如何做拌馅?
- 青涩的香蕉_第五届金曲大赏Live
- 多宝鱼怎么处理?
- 京酱肉丝怎么做?
- 人鱼_第五届金曲大赏Live
- 第五届金曲大赏Live 夜行的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