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 三国时期战争

    三国时期战争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 爆发了大规模黄巾起义,统治出现危机 。朝廷忙于镇压,各州郡乘机纷纷扩充实力,豪强地主私家武装数量猛增,分裂形势日益严重 。
    骑都尉曹操、司马孙坚、皇裔刘备乘机而起,参加屠杀义军 。六年,灵帝死,掌握朝政的何进被杀,并州牧董卓率军入洛阳,拥立汉献帝,独揽朝政,遭到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州郡联军的讨伐 。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自率军镇守洛阳外围入大关口 。联军因各怀异心,观望不前 。曹操孤军西征,战败而还,遂自求发展 。孙坚率军攻董卓,逼其出洛阳 。后孙坚在争夺荆州时战死,董卓亦被吕布所杀 。从此,豪强混战愈演愈烈 。袁绍逼冀州牧韩馥让位后,消灭了幽州牧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势力 。
    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曹操任兖州牧后,招降青州黄巾军30万,实力大增,在帮助袁绍打公孙瓒、袁术时,吕布乘机夺取了兖州大部地区,后曹操收复失地,从此吸取教训,下大力巩固兖、豫两州根据地,广揽人才,发展生产,足食强兵 。接着,逼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并“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后曹操又用了三年时间,先后击败张绣,擒杀吕布,成为北方惟一能与袁绍对抗的势力 。
    与此同时,兴平元年(公元 194年),孙策在袁术处领回其父孙坚旧部,次年与周瑜合兵东渡,连下牛渚(主)、秣陵、会稽(今绍兴)、东治(今福州)等地,占据江东三郡,公开与袁术断绝关系,独立发展 。曹操为了拉拢孙策,上表封其为讨逆将军、吴侯 。北方袁绍、曹操两雄相争,官渡一战,曹军大胜,歼灭袁军 7万余人 。后曹操又乘袁绍死,夺其基地邺城,追至乌桓腹地,歼灭袁氏兄弟及乌桓地方势力,统一了北方 。随后大练水军,准备南征荆州 。这时,孙权已承兄业,巩固了江东,攻克夏口(今湖北武汉境),打开了荆州大门 。
    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亦不甘人下,请得诸葛亮为军师,定下先占荆、益,联合孙权,再图中原的决策 。刘表病亡,子刘综降曹,刘备被迫从樊城南撤,被曹军大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境),后率 2万军驻守樊口,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遂自领荆州牧,乘势夺取武陵、长沙等四郡,又向孙权借得南郡,进图益州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年),刘备借帮助刘璋抗曹之机,率军入蜀,攻取郡县,于十九年入主成都 。至此,形成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 。
    三国争夺的战略要地,主要是接壤的荆州、淮南和汉中,其中尤以荆州最为关键 。为此,引发了樊城、夷陵、江陵三次大战 。关羽攻襄阳、樊城,震动了曹魏;曹操离间了孙、刘关系,孙权派兵取江陵,杀关羽;刘备为关羽报仇,致有夷陵之败 。吴、蜀削弱后,曹操坐收渔利,国势日盛 。不久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决定向南进军 。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屡败魏军,未使曹军越过长江一步 。夷陵战后,刘备病亡,南中 (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 地区豪强势力反蜀,诸葛亮以攻心战术平南中,巩固了后方 。接着,诸葛亮数次率大军攻魏,均未获重大战果 。司马懿因阻止住诸葛亮的进攻和平定辽东之功,威望日高,权势日盛 。魏明帝病亡,司马懿和曹爽辅曹芳登基 。正始十年(公元 249年)司马懿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朝政,魏政权名存实亡 。
    三国后期,吴蜀联盟已无力与魏抗衡,交战败多胜少,战线不断向内收缩 。景元四年(公元 263年),魏司马昭派军分三路攻蜀,主力被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名将邓艾穿越阴平小道出奇兵,一举灭蜀 。魏咸熙二年(公元 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以晋代魏,经过 8年的灭吴准备,于咸宁五年 (公元 279年)发兵 20万,分六路进军,水陆协同,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终使三国归于一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