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 国医大师徐景藩:恬淡随缘 修身养性

徐景藩,1928年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6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
1996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被授予白求恩奖章;2009年,他又以医术和人格魅力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他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 。徐景藩虽已过耄耋之年,但思维敏捷,行动自如,仍坚持在一线为患者服务,这得益于他“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的养生之道 。
[b]知足常乐 起居有常[/b]
徐景藩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即是养生保健之道 。他自编自练松筋操、颈项操、呼吸操和眼保健操等,来达到强壮筋骨、抗老防衰的目的 。他一贯主张饮食宜清淡,五味应适度,不要吃得过饱,还应注意劳逸结合 。
人生天地之间,得天地之气而生,生病总是难免 。徐景藩对付身体小恙,就自己开点中药汤剂,少则1~2服,多则5~6服,总能药到病除 。这既是源自他对中医药学的坚定信心,也是对自己医术的信心 。
[b]心理保健 仁术济世[/b]
中医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志的太过与不及,都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去平衡 。徐景藩常说人生在世,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随缘二字,就可消除许多烦恼,若为贪欲所羁绊,犹如东汉之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
徐景藩不仅十分注重心理保健、仁术济世,作为脾胃病专家,他还有独特的养生“膏方”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多 。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是精力不济、头晕、腰酸、乏力等 。徐景藩说,出现这些症状,先要调脾胃 。例如,膏方滋补就是人们传统进补的最佳方式 。膏方是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单味或多味药物组成方剂,制成补膏,用以补养身体 。
[b]案有好书 读书为乐[/b]
徐景藩认为,读书养性是莫大之乐 。特别对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术,他反复阅读,温故知新,其中乐趣,难以言表 。他把“心无机事,案有好书”作为养生座右铭 。他认为读书是天下最乐之事,终身受用无穷,学问日深,道理日新,愚者因之而贤,昧者因之而明,寒暑风雨,黄昏清晓,窗下安然面对古人,为莫大之乐 。
勤读经典医书数十年,徐景藩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坚持一个“恒”字 。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他说,学习中医除了要多读书,还要多背书、熟读书,该背的要背,特别是对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嚼透、消化,这是一项基本功 。读书使他受益匪浅,不仅利于他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促使自己头脑更加灵活健康 。他认为,如对《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能做到信手拈来,在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 。
除了读书临证,徐景藩空闲时喜欢泼墨挥毫,临摹名家法帖,曾经一气呵成完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如行云流水,沉稳端庄 。他认为书法为“纸上的太极、墨上的气功”,可陶冶人的性情,修心养性,排除心中的忧虑和烦恼,从书法艺术中吸取精神营养,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
徐景藩仁心仁术,即使年逾八旬,仍不离开临床一线,坚持门诊和查房,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 。(共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