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 。[br]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 。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 。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以及预后好坏都有重要意义 。[br]望神是望诊中的重要方面 。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 。中医认为,神与五脏均有联系,但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 。正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在,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呼吸正常者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多良好;而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等为“无神”或“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此外,久病、重病患者,本来精神已极度衰微,而突然出现“精神转佳”、“面红如妆”等“假神”现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引起特别注意 。总之,中医认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br]所以,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都非常重视“养神”、“安神” 。[br]如何养神?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方法:[br]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 。”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br]以静养神《内经》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淮南子》亦云:“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这都说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 。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时,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 。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闭目养神(一定要排除杂念)十数分钟,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br]养心安神“心藏神”,心脏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 。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安神 。如心血虚则神不守舍,治疗则当养血安神;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则宜降火安神;痰火扰心,神志不安,则当清心豁痰 。此外,若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当泄肝安神;若心肾不交,心神不宁,则又当交通心肾 。[br]调情安神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耗精伤神 。如《内经》指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 。又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喜怒过多,神不归室 。”[br]所以,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戒怒”、“慎思”,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剌激,是调养精神的重要方面 。[br]保精养神精充则精神健壮,精气不足则神浮躁而不安 。所以,可采用修身养性、加强营养、节制性欲、调整睡眠等方法以保精养神 。[br]此外,还可采用松静功法、食疗(龙眼肉、百合、莲子等)等方法以安神 。
推荐阅读
- 无“酱”不欢,你的生活里有哪些酱呢?
- 你不知道的女人10种“坏”天性
- 哔哟哔哟苏杰跨行作词 力行引领国风偶像新时代
- 樟柳头的功效与作用
- 笑口常开怎么做好吃?
- 探探是什么?
- 靠谱的柠檬美白方法
- 小红书是否有客服电话?
- 惊!大豆竟是精子“杀手”(五谷食疗)
- 老年人用药要遵循“5先5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