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释放了什么信号?( 二 )


行业缺乏标准和系统,是1+1儿童体能运动馆联合创始人吴相飞从业10余年的感受,“即便是同一个项目,100个机构也有100个方式,100个教练可能有100个教案,水平参差不齐,还可能因为核心教练离职而产生运作困难 。”因此,他正将业务逐渐向体育培训机构的服务商转型,为新的入场者提供包括选址、师资培训、运营等一站式服务 。在他看来,《规范》中“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单次向学员收取课程费用的时间跨度不超过3个月”影响深远,“将倒逼培训机构必须做到财务的良性循环 。”
吴相飞表示,于消费者而言,这条要求规避的正是“退费难”“卷款跑路”等问题发生,于从业者而言,则是对资金准备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产生的危机感将会对行业重新洗牌,投机的人权衡利润和风险后可能就离场了,最终留下来的或许就是真正专业、有体育情怀的人 。”
著名体育营销专家、关键之道创始人张庆则从“家长视角”注意到,《规范》中对课外体育培训的安全问题给出详细要求,除了以往对器材安全、疫情防控、保险购买等内容再次强调外,还提出“培训主体应在开展培训的室内、外场所设置视频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和回放视频图像能清晰辨认人员体貌特征”“鼓励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且应根据自身规模配备不少于1名经过培训并获得急救证书的人员 。”
张庆表示,包括安全问题在内,《规范》中的诸条要求或会对小微机构带来一定成本的增加,但面向青少年的课外体育培训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该增加的成本必然要增加,这样才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但他同时强调,体培市场正处于“疯狂成长”但实际上“看上去很美”的阶段,绝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尤其在疫情情况下,企业生存受到挑战,“建议《规范》推行过程中,各地切莫层层加码 。”
“文件使用的是《规范》而并非《规定》,实际上是约束、引导和倡导,没有明确奖惩,不解决‘如果不’的问题 。”马力注意到,在《规范》的最后一条明确“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在他看来,这等于给了所有课外体育培训主体3年缓冲期,“在此期间,除了培训主体要积极主动向要求靠拢,各行业协会和相关主管部门也应为培训主体提供培训、咨询等各项服务,帮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达到各项要求 。”等缓冲期结束后,若《规范》变成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后,届时市场也将揭晓大浪淘沙的结果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2月28日 03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