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小河公主”来源之谜( 二 )


墓地|“小河公主”来源之谜
文章图片

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 。 新京报采访人员 陈杰 摄
骨骼样本的处理要先切成1cm3左右的小块 , 之后的流程大致相同 。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建解释说 , 此后骨粉被加入各种溶剂进行裂解 , 释放古DNA , 用二氧化硅层析柱进行纯化洗脱 , 得到古DNA提取液 , 之后是二代测序的文库构建 , 然后上机测序 , 得出下机数据即原始数据 , 还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数据处理分析才能获得真实的古DNA数据 。
古DNA是指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中残存的DNA片段 , 包括古代人类DNA、古代动植物、微生物DNA 。 古DNA研究为构建和复原古代人群遗传结构和种族属性、群体间的交流及迁移模式 , 以及灭绝物种的系统发育学等研究打开了通道 。
资料显示 , DNA测序技术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 目前 , 二代测序方法在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都已普及 。
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源于上世纪80年代 , 遗传学家开始把自然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研究中 , 用DNA检测技术来研究古代人的遗传学结构 , 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 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考古DNA的实验室 。
当时 , 吉大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体质人类学朱泓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 , 说服了生命科学院的周慧教授加入这项工作 , 于是1998年 , 我国考古学界第一个从事古DNA研究的专业实验室吉大考古DNA实验室成立 。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崔银秋解释说 , 古DNA与现生人群DNA不同 。 细胞死亡后 , 除了细胞中内源性的酶会对DNA进行降解 , 外源性的物质也会导致DNA出现破裂 。 相关数据表明 , DNA中30亿个碱基对的线性分子最后会变得很短 , 很快变成30-70个碱基对的小片段 , 并伴有高度损伤 , 造成可提供遗传信息的高质量DNA含量极低 。
古DNA的保存状况不仅取决于样本材料的年代 , 更重要的是受遗址所处环境的影响 。 一般来讲 , 寒冷和干燥的环境对古DNA保存更加有利 , 而温暖潮湿的环境 , 古DNA普遍被破坏得比较严重 。
而对于古代人类的遗骸来讲 , 不同部位DNA的保存情况也不一样 , 牙齿和颞骨岩部的保存是最好的 , 其次是长骨 , 比较致密的骨骼对DNA也有保护的作用 。
古DNA至少要30个碱基对以上的长度才能测序 , 短到一定程度可信度就非常低了 。 新疆的样本DNA保存相对较好 , 一般片段长度在150个碱基对左右 , 有的能达到200个碱基对 。
崔银秋说 , 对做古DNA研究的人来说 , 新疆是个特别好的研究对象 , 被称为人类的基因库 。 干燥的气候使它能保存下很多干尸和骨骸 , 同时新疆是欧亚大陆人群迁徙的重要通道 , 人来人往 , 遗传会留下来 , 故事也会很多 。 像小河公主那样的干尸基本都留在了新疆 , 而大部分小河墓地的骨骸都在吉大考古学院人类学的库房里 。 这个库房总共有3万具古代人类骨骸 , 是亚洲第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