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小河公主”来源之谜

今年10月27日 ,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崔银秋教授团队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成功获得了小河墓地早期人群的基因组数据 , 这也是中国新疆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 , 相关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 。
2003年 , 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最低处的罗布泊地区 , 小河墓地被正式挖掘 , 其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数量众多的干尸、丰富的罗布泊早期文明信息……有考古学者慨叹 , 世界上没有任何墓葬与之类似 。
墓地最上一层的“小河公主”出土后 , 这位沉睡了3800多年的美女面部特征 , 引起了考古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的注意 , 对其种族众说不一 , 其中一种观点是 , 该女尸颧骨较高 , 眼窝深陷 , 鼻子尖而高 , 嘴唇薄且细长 , 毛发呈棕色……这些都是欧罗巴人种的典型特征 。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 丝绸之路要冲 , 一直是欧亚大陆东西部人群进行文化、技术 , 以及遗传交流的重要通道 。 新疆史前人群的起源和迁徙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 但小河人群的起源此前并无定论 , 曾有过“草原起源假说”、“绿洲起源假说”等 。
今年10月27日 ,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崔银秋教授团队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成功获得了小河墓地早期人群的基因组数据 , 这也是中国新疆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 , 相关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 。
古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 , 小河墓地早期人群在遗传上是一个由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的人群 , 其祖先成分形成时间距今9000年左右 , 该成分曾广泛存在于欧亚草原中、东部广袤区域 。 这一古老遗传谱系与青铜时代的欧亚草原人群以及中亚绿洲人群都没有直接的遗传联系 , 也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迹象 ,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塔里木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天然遗传屏障 , 造成塔里木盆地古代人群长期的遗传隔离 。
但长时间的遗传隔离并未阻断该地区与外界文化的交流 , 研究人员采用古蛋白质组技术在小河人牙结石中发现了小河人群长期大量食用奶制品的证据 , 加之墓葬中小米以及小麦等考古发现 , 都呈现出了小河早期人群有文化交流的现象 。 崔银秋团队论文的发表为学术界广泛关注和争议的小河人群的来源问题提供了新的颠覆性认识 。
对古DNA测序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乃凡换上连体防护服 , 端着一盆古动物材料 , 里面有一根粗壮弯曲的来自小河墓地的牛角 , 先经过风淋间 , 倒计10秒把尘土吹掉 , 然后进入古DNA室的磨骨间进行样本处理 。
样本分骨骼和牙齿 。 处理牙齿样本会先用棉花蘸取次氯酸钠溶液擦拭牙齿样本表面污染物 , 用氯酸纳溶液浸泡后 , 依次用无菌水和无水乙醇冲洗一遍 , 放在超净台中紫外线照射每个表面 。 等牙齿干燥后 , 用牙用钻头手动磨成粉末 , ——20℃保存以备下一步抽提DNA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