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消费品恋上元宇宙,会被渣吗?( 四 )


从代币到数字藏品到商品再到广告牌 , NFT在短短数月内 , 走过了商品经济时代几十年的道路 , 即商品品牌化和符号化 。 如果潮流大师安迪沃霍尔在世 , 一定会惊叹消费品牌迭代的速度 。 毕竟他在世的时候 , 一个可口可乐易拉罐他画了50年都没怎么变 , 而现在的进化只需要几个月 。
相比于国外日新月异的消费产品NFT进化 , 国内品牌们则相对保守一些 , 还停留在出限量潮玩和虚拟头像的阶段 。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 , 外星人电脑、轻奢巴宝莉、酒类五粮液、毛毯、自然堂等品牌 , 联合天猫平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数字藏品 , 甚至故宫博物院都推出了自己的数字藏品NFT 。

天猫联合外星人品牌推出数字藏品?
某种程度上 , 各家消费品的数字藏品大同小异 , 有的需要抢 , 有的随机赠送 , 更多的沦为过年发红包一样的“讨彩头”式营销工具 , 极少部分有价值的IP才会变成真正的藏品在玩家手中流通 。
网友“吐槽哥”在B站直播了自己抢故宫博物院一款数字藏品“有凤来仪”的过程 , 过程很艰难 。 设计师Omega抢不到自己喜欢的藏品 , 就在视频里直接复刻这些数字藏品 。 他在视频里吐槽 , 非同质化代币数字藏品具有唯一性 , 但本质上是一堆像素 , 如果喜欢“大不了自己P一个” 。 家里没有名画 , 自己画一个也算 。
可以看出 , 年轻一代更容易认同NFT理念 , 对他们而言 , 数字藏品和品牌们的限量虚拟头像 , 就和他们小时候攒的水浒卡片一样是有收藏价值的 。 但对NFT本身 , 他们心态也很放松 , 如果没钱买或者抢不到 , 复制粘贴一个也无伤大雅 , “都是像素”算是对这个新事物的企业级理解了 。

下一个时代 , 消费品需要有技术思维无论是虚拟空间的占位 , 还是有关NFT的一路进化 , 甚至包括越来越多、早已不新鲜的虚拟偶像定制以及直播带货 , 消费品关于元宇宙营销的热情还在膨胀 , 但是元宇宙的概念能否被它们赌对 , 目前而言 , 并不好判断 。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文称 , 元宇宙概念的走红 , 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 , 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科技新突破 , 下结论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
一方面 , 元宇宙的周边技术正在紧锣密鼓的发展壮大 , 但技术前景依然需要市场检验;另一方面 , 不少品牌借机赚一波快钱和高关注度 , 也把舆论场搅浑 , 导致人们对元宇宙的概念期待和怀疑并存 。

Facebook推出的全新VR虚拟社交《Horizon Worlds》
技术上看 , 这种质疑与期待并存的局面是新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 以人工智能为例 , 人工智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 , 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 , 也伴随着三次低谷和质疑 , 每一次泡沫都催生了大量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 , 但也诞生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和产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