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用跑得最慢的电脑程序,理解最高深的哥德巴赫猜想】
本文图片
五条规则的图灵机可视化 。 每列像素代表一步计算 , 步骤从左到右 。 黑色代表1 。 最右边表示图灵机的停机 。 (图片来源:Peter Krumins/Quanta Magazine)
“忙碌的河狸”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运行时间最长的电脑程序 。 对它的研究与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一系列数学难题建立了惊人而又深刻的联系 。
撰文 | John Pavlus
翻译 | 张和持
编辑 | 吴非
程序员总想让代码跑的更快 。 可在1962年 , 匈牙利数学家蒂博尔·拉多(Tibor Radó)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问题:要怎么才能让一个简单的电脑程序在终止之前跑的尽可能久?拉多将这样跑得尽可能低效但仍有效的程序称为“忙碌的河狸” 。
自从《科学美国人》于1984年刊载这则问题之后 , 众多程序员和业余数学爱好者们纷纷开始寻找“忙碌的河狸” 。 不过最近几年 , 由于与一些高大上的概念与数学未解的难题建立起联系 , “忙碌的河狸”已经变成了非常严肃的数学问题 ,
得克萨斯大学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家斯科特·亚伦森近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忙碌河狸学”的调查 , 他说:“在数学上 , 娱乐和真正重要的问题 , 其边界非常模糊 。 ”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 , 这些得跑到猴年马月的程序 , 或许能澄清一些数学命题 , 甚至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是可知的 。 据研究者们称 , 忙碌的河狸能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 ,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 。 它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数理逻辑到哪里就该走不下去了 。 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Kurt G?del)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就证明了 , 有一些命题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 , 也就是所谓的“不可知” 。 不过现在 , 忙碌的河狸能为我们指出 , 这个“不可知”究竟位于什么地方 , 就如同一张古老的地图指引旅者走向世界的边缘 。
无法计算的问题
“忙碌的河狸”这个问题 , 归根结底是关于图灵机——这是阿兰·图灵(Alan Turing)于1936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化模型 , 其中有一条被分为正方形小块的长度无限的纸带 , 用笔在上面写或者擦去记号 , 这些操作需要满足一套给定的规则 , 比方说:
规则1. 如果正方形中含有0 , 则擦掉改成1;然后向右一格 , 使用规则2;
规则2. 如果正方形中含有1 , 那就不改 , 然后向左一格使用规则3;
……
每一项规则都像冒险棋一样 。 有些规则甚至可以让你跳回到之前的规则 。 在这些规则中 , 最终有一条“停机”的指令 。 图灵证明 , 如果时间充足 , 规则得当的话 , 图灵机就能做任何计算 。
图灵称 , 为了真正计算出一个结果 , 图灵机最终必须得停机——不能卡死或者陷入循环 。 判别是否能停机的问题称为停机问题 。 他在1936年证明了世界上并不存在解决停机问题的万金油算法 。
而“忙碌河狸”提出了以下问题:给定有限条规则 , 那么图灵机在停机之前最多能走多少步?
本文图片
蒂博尔·拉多(图片来源:俄亥俄州立大学档案)
比方说 , 我们只用一条规则 , 又要保证图灵机停机 , 那么这条规则肯定就必须包含停机指令 。 我们把停机问题的最长步数称为忙碌河狸数 , 那么BB(1) = 1 , 因为最多走一步就得停机 。
自变量稍有增加 , 需要考虑的图灵机数量就会爆炸性增长 。 如果允许有两条规则 , 就有6561种图灵机 , 而它们中 , 只有一只“忙碌的河狸” , 它最长可以走6步 。 其他大多数图灵机都不停机 , 这些不停机的肯定不是“忙碌的河狸” , 不过对于一般的情况 , 要怎么才能区别出它们?毕竟前面图灵已经证明 , 不管图灵机跑了1000步还是100万步 , 都不能咬定图灵机不会停下来 。
这样就使得寻找忙碌河狸的任务异常艰巨 。 规则的条数随便一改 , 我们就得从头开始找最长步数的图灵机 , 没有捷径 。 即是说 , 一般的“忙碌的河狸” 问题是“不可计算的“ 。
要证明 BB(2) = 6 和 BB(3) = 107 就已经非常复杂了 , 拉多的学生 Shen Lin 做出了这个成果 , 并于196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 拉多认为 ,BB(4) 的问题是“彻底的绝望“ , 不过还是有人在1983年解决了这个问题 。 除此之外 , 研究人员对于5条规则的情况 , 已经找到了一种图灵机 , 它在运行47 176 870步之后停机 , 也就是说 , BB(5) 起码比这个数字要大 。 而 BB(6) 最小也得有7.4 × 1036534 。 亚伦森说:“除非能找到新观点新思路 , 否则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 。 ”
不可知的阈值
威廉·加斯塔克(William Gasarch)是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 , 他关心的不是如何解决忙碌河狸数问题 , 相反他对“一般的不可计算问题”非常感兴趣 。 他和其他数学家正以此为基础 , 来估计数学上一些未解之谜的困难程度 , 或是看看这些问题究竟是否是可知的 。
比方说哥德巴赫猜想 , 说的是对于任何大于2的偶数 , 总能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 。 要是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 , 那么数论这一学科将迎来史诗般的一刻 , 数学家对质数分布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 2015年 , 一位网名为Code Golf Addict的Github用户发布了一台27条规则的图灵机代码 。 这台图灵机非常特别 , 它当且仅当哥德巴赫猜想不成立时 , 才会停机 。 其实很简单 , 它一开始工作 , 就会从4开始 , 挨着检查哥德巴赫猜想(当然也是靠遍历) 。 如果找到了所需的两个质数 , 就往上继续 , 以此往复 。 如果发现了不能表示为质数和的偶数 , 就会停机 。
这种暴力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 , 因为如果不停机 ,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 不过 , “忙碌河狸”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 假如我们能计算出 BB(27), 那我们最多也只需运行 BB(27) 这么多步 , 再往上如果还没停机的话 , 就说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 毕竟 BB(27) 就是27规则停机问题的最大步数了 。 如果在此之前就停机 , 自然说明猜想不成立 。
困难在于 , BB(27) 是如此大的一个数 , 写下来都很难 , 要运行那么多次去检验哥德巴赫猜想 , 这在我们的宇宙中是远不可能的 。 虽然如此 , 那个巨大的数字仍然是一个具体的数 , 亚伦森称 , 这代表着我们对于数论领域“现有知识的陈述” 。
2016年 , 亚伦森同尤里·马季亚谢维奇(Yuri Matiyasevich)、斯特凡·奥里尔(Stefan O’Rear)一同做了一项类似的工作 。 他们设计了一台744条规则的图灵机 , 当且仅当黎曼猜想不成立时停机 。 黎曼猜想同样与质数的分布有关 , 是七大千禧问题之一 , 奖金高达一百万美元 。 亚伦森的这台图灵机只要运行 BB(744) 步 , 就能解决黎曼猜想 。 当然这里也是同样暴力的算法 , 挨着遍历直到反例出现 。
BB(744) 比 BB(24) 又大了很多很多 。 不过亚伦森说道 , 要是深入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 比如 BB(5), “就有可能从中发现一些本身就很有趣的数论问题 。 ”例如 , 数学家帕斯卡尔·米歇尔(Pascal Michel)在1993年证明 , 目前保持着5规则步数记录的那个图灵机 , 其规则与考拉兹猜想中函数行为极其相似 , 而后者是数学中又一个著名的未解之谜 。
亚伦森说道:“这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图灵机是否停机?’ , 那如果我们能知道所有的‘忙碌河狸数’ , 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 ”
最近 , 亚伦森又在使用一种基于“忙碌河狸”的方法去测量整个数学系统的“不可知阈值” 。 哥德尔1931年证明了他那著名的不完备定理:对任意的公理集合 , 要么公理不相容(也就是会产生矛盾) , 要么不完备(存在不可证明的真命题) 。 而现代数学赖以生存的ZF集合公理也毫不例外地存在哥德尔界限 。 而亚伦森想要用“忙碌河狸”去估计它的边界具体在哪里 。
2016年 , 他和他的研究生亚当·叶迪迪亚(Adam Yedidia)鼓捣出了一台7910条规则的图灵机 , 当且仅当ZF集合理论不相容时停机 。 这就是说 BB(7910) 次计算就能得到ZF集合理论的相容性 。 而这些公理本身在计算 BB(7910) 的时候是用不到的 , 就像我们算2 + 2 = 4的时候用不到集合公理时一样 。
奥里尔紧接着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748条规则的图灵机 , 同样用来检测ZF公理 。 这样就把不可知的阈值降低了 。 奥尔良州立大学名誉教授 , 数理逻辑学家哈维·弗里德曼(Harvey Friedman)说:“这有些戏剧性 , 规则数变得没那么夸张了 。 ”弗里德曼认为 , 这些数字还能进一步降低:“我觉得最终答案应该在50左右 。 ”而亚伦森认为 , 真正的阈值应该接近BB(20)。
无论大小 , 不可知的阈值的确是存在的 。 亚伦森说道:“自从哥德尔以来 , 我们的世界就一直是如此(不可知);而‘忙碌河狸’函数得以让这一切更加清晰明了 。 ”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ID:huanqiukexue)授权转载
编辑:观山不易
推荐阅读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社会|机器的猜想与边界
- 形式|法国学者29页预印本论文「证明」黎曼猜想,这次的方向对了吗?
- IT|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奥迪A8下线 剑指迈巴赫S级
- 核心|中国团队成功证明数学界两大核心猜想
- 会|悬而未决60年 我科学家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
- 稳定性|重磅!中科大团队成功证明了两个数学界核心猜想……
- 稳定性|中国团队成功证明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猜想
- 测地|中国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
- 新浪科技综合|中国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