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高研院目前的建设时 , 周如鸿表示 , “没有人的话什么事也做不成 , 所以我们一直在倡导科技创新 , 人才先行 。 ”据介绍 , 截至目前 , 在高研院工作的科研人员、专职人员以及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成员已经超过140位 , 其中围绕“1+3+X”的核心研发团队成员60余人 。 周如鸿表示 , 预期到明年年底达到200人左右 , 其中绝大部分是研发人员 , 五年规划则是希望达到500人左右的规模 。
作为资深科研人员 , 周如鸿也乐于向年轻人分享经验并提供建议 。 他重点提及三点 , 志存高远、团结协作、以及努力掌握最新的科学方法与技术 。 “志存高远非常重要 , 我们的研究目标一定要远大 , 要努力去解决一个大的科学问题 。 在某种程度上 , 解决一个大问题的30% , 也比解决一个小问题的70%要好 , 甚至比你100%解决一个小问题要好 。 ”
以下为澎湃新闻和周如鸿教授的采访对话(略有编辑)
澎湃新闻:相较于物理和化学这样古老的学科 , 生命科学是比较“年轻”的 , 您认为借用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去研究生物学领域的问题 , 会给生物学的整个研究范式带来怎样的改变?
周如鸿:这是非常好的问题 。 我们在刚刚举办的生命科学3.0与交叉研究论坛中也提到了定量生物学(Quantitative Biology)这一概念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这一尝试是把物理、化学、数学这些更基础、更理论、也更定量的理论手段引入到生物学中 , 协同生物学研究一起 , 从定性走向定量 。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是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 , 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多尺度模型研究复杂生物与化学体系上的贡献 。 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 , 标志着生物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 。
从更广义的研究范式来讲 , 生物学也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 , 只是早期的研究更多的是现象观察 , 并没有太多的定量研究 , 也少有人提及交叉学科的生物学研究概念 。 但我们看到 , 在生命科学3.0与交叉研究论坛圆桌讨论里 , 许多顶尖科学家都提到了“定量生物学”这个概念 , 现代生物学正在借助交叉研究的手段、理论与计算的方法 , 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 。
澎湃新闻:您刚才提到定量生物学的标志性事件是2013年莱维特教授等人获得诺贝尔奖 , 发展到现在其实并没有很久的历史 , 目前科学界对定量生物学的概念有没有非常清晰的界定?大家的观点是否高度统一?
周如鸿:应该说还没有完全统一 。 定量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讲是非常新兴的 , 据我所知 , 在美国 , 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都有定量生物学中心 , 当然大的跨国企业里面也有 , 比如像谷歌、IBM 。 国内目前也至少有两家 ,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 , 以及浙江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 。
推荐阅读
- 炼金术|元宇宙炼金术|专访三体宇宙CEO:三体有形成独立元宇宙的可能
- 炼金术|元宇宙炼金术|专访英伟达开发平台副总裁:元宇宙平台怎么建
- 通信技术|浙大最新研究“空气输入法”:空中动动手指就能给智能手表输入文本
- 国之|瞭望 | 为国之重器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 细胞|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不息
- 公司|专访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农业创新与投资大有可为
- 专访|WATIC大会专访vol.10|“庞然大物”背后的故事
- 王建宇|专访王建宇:元宇宙是大数据全球信息化
- 生活|2022年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专访单向历、企鹅日历制作者
- 专访|硬科技要有硬担当,科学家创业中的家国情怀|专访数之联创始人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