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我们在平时看电视剧时 , 常常会看古代的医师在给女性看病时是通过把脉 , 而且他们通过把脉还可以判断出女性是否怀孕 , 那现实生活中 , 真的可以通过把脉就得出“怀孕”的结果吗?如果真的可以 , 那其中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要了解这个问题 , 我们首先要了解怀孕之后 , 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如何判断“怀孕”?
现代女性一般发现自己“怀孕”都是有一个过程的 。 首先 , 她们会发现“大姨妈”长时间不来 。 然后 , 就会有所怀疑是不是自己已经“怀孕”了 。 但是仅仅通过“大姨妈”来不来是不能够直接判断“怀孕”的 。 于是 , 一般来说 , 女性会到相应的药店去购买验孕棒 , 如果验孕棒有两条线 , 那就说明可能已经怀孕了 。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 , 验孕棒是如何判断怀孕的呢?
女性怀孕后 , 在这个女性的尿液当中会存在着一种叫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 , 这种激素是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 验孕棒是可以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发生化学反应的 , 如果发生了反应 , 就会有两道杠或者其他的阳性反应 。 这个时候 , 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位女性可能已经怀孕了 。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不过 , 验孕棒一般时候在性生活后10天左右使用 , 这时候会比较准确 , 太早或者太晚可能都不太准确 , 而且尽量要采用晨尿 。 使用的时候需要在3-5分钟内进行观察 , 否则可能会有误差 。
一般来说 , 即便是使用了验孕棒 , 也最好还是到医院进行检查 , 而医院检查是否怀孕 , 则是采用检查学院当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数值来判断 , 实际上和验孕棒的原理是一样的 , 只是医院是直接检查血液当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 , 可以规避验孕棒可能出现的误差 , 更为准确 。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除此之外 , 为了避免假阳性的情况发生 , 除了检查血液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 , 有时候还以用其他的一些辅助检查办法来避免误诊 , 比如:B型超声显像法、超声多普勒法等等 。
综合来说 , 现代医学常用的判断“怀孕”主要方法是激素含量和成像技术 。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把脉如何判断“怀孕”?
那么问题就来了 , 医生不可能直接从把脉来判断怀孕女性的激素分泌情况 , 而不可能实现成像技术 。 那把脉又是如何判定“怀孕”的呢?
如果翻开古代典籍关于把脉判断怀孕的章节 , 我们就会发现 , 各种记述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 , 这说明可能不同时代的古代医师用的方法也不同 。
目前来看 , 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喜脉之脉为滑脉 。
关于滑脉 , 指的是号脉者感觉脉象往来流利 , 应指圆滑 , 如珠滚玉盘之状 。 但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下 , 如果给一些气血充实的青壮年号脉 , 实际上也会得到类似的结果 , 除此之外 , 如果女性稍微肥胖一些 , 她的脉象也会和滑脉类似 。 所以 , 即便是得到滑脉的结果 , 也未必是真的怀孕了 。
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理解 , 号脉如今看来 , 本质上是感受脉搏的情况 , 脉搏的快慢或者是不是有力 , 不同的人出现相似的情况很常见 。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这其实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听诊器 。 要知道 , 听诊器目前也只是医生用来做初步判断的一个手段 。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号脉就不能够判断出“怀孕”呢?
客观地说 , 很难说 , 完全看医生 。 根据上面我们讲到号脉的本质 , 我们很容易发现 , 号脉实际上是要依靠经验的 。 如果古代的一些医生常常给孕妇号脉 , 时间长了 , 他也就大概摸索到孕妇脉搏的情况 , 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 。 说白了就是 , 医生是号脉越多 , 经验越多 , 就能越准 。 然后 , 通过自己长年的经验来写医书 , 告诉后来的医师这类脉象就是喜脉 。 但是由于每个人理解不同 , 未必可以一下理会什么是喜脉 。 就拿滑脉来说 , 说的是脉象有点类似于铁珠依次滚过你的手指的感觉 。 每个人感官是不同的 , 所以对于这段描述投入实际应用时 , 也会出现差异 。 所以 , 新手还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 并不会一下子就很准 。

怀孕|古代大夫给女性把脉,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
所以 , 号脉来判断“怀孕”说白了就是看脉象的力道和速度 , 需要医生多年的经验 。 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并不能够非常准确 。 而现代医学依靠的是检测激素和成像技术 , 更加直接 , 也更加准确 ,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医院采用的都是检测激素和成像技术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