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尾款人的双11焦虑症:配送机器人能解?


物流|尾款人的双11焦虑症:配送机器人能解?
文章图片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随着今年双11高潮落幕 , 尾款人也进入了等快递的煎熬时期 。 近日 , 多处快递网点停运的事件 , 更是让尾款人感到焦虑 。 而像双11这样的包裹量高峰时期 , 快递行业人力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 , 由此导致从配送网点到客户手中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滞后问题愈加严峻 。 这无疑对用户体验、配送网点的运转 , 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为解决这些问题 , 快递行业推出了自提、代收等多种模式 , 但这些模式也各有利弊 , 并没有真正有效的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 近年来 , 无人配送的兴起 , 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 , 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不过 , 由于存在交通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难题 , 当前无人配送的商业化推进还面临着重重困境 。 因此 , 无人配送能否真正解决物流行业“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问题 , 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 。
“最后一公里”难题待解
物流行业苦“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久矣 。
对物流公司来说 , 用户在互联网上购买商品后 , 商家提供货物及发货信息 , 整个物流运输就开始了 。 在经过重重分拣、运输后 , 快件最后达到配送网点 , 再经由最近的配送网点 , 送到用户手中 , 整个配送活动就完成了 。 而由最后的配送网点到用户手中的环节 , 就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
但就是这“最后一公里”配送 , 却让物流公司苦不堪言 。 据鑫豪佳物流数据显示 , 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超过30% , 使得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
针对这个问题 , 目前市场中各家公司的解决方案多种多样 。 例如 , 中通、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通过智能柜自提、网点代收、连锁合作等解决方案 , 来缓解成本压力并提升配送效率 。
不过 , 这些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 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 。 比如 , 蜂鸟代收柜就曾因为收费问题而受到用户的抵制 , 而“快递+便利店”的合作模式 , 也存在监管、取件滞后的问题 。
与代收、自提的模式相比 , 送货上门服务显然更加便捷 , 因而也更受用户欢迎 。 但在近两年快递行业价格战的影响下 , 快递公司送货上门的服务质量却越来越差了 。 受快递行业价格战影响 , 配送员单件配送费持续降低 , 使配送员选择送货上门服务的意愿降低 , 因此快递员在为用户提供送货上门配送服务时 , 多会追求派单速度而忽视服务质量 。
这种情况下 , 送货上门服务开始走向低潮 , 消费者也反映快递送货上门越来越难 。 而近年来配送机器人、无人机等无人配送方式的兴起 , 则为解决送货上门服务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
配送机器人应势兴起
无人配送运送方式的兴起 , 和新兴科技的进步有很大的关系 。 受益于AI、大数据、通信技术技术的发展 , 配送机器人、物流无人机的智能感知避让、路线规划、智能配送功能得以实现 , 这为无人配送的兴起 , 奠定了技术基础 。
近年来 , 新基建政策的利好 , 更极大的推进了AI、5G通信技术的发展 , 让配送机器人、无人机有了在市场应用的可能 。 比如 , 在技术方面 , 具有高效率、高灵活性优势的物流无人机已经实现了小范围应用 , 但由于航线安全等问题 , 一直难以在市场中普及 。 而随着5G、AI新基建的推进 , 配送机器人已经能够在大学校园等道路情况简单的场景进行应用了 。
对比之下 , 拥有更高普及性的配送机器人 , 显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和人工配送相比 , 配送机器人的效率优势非常明显 。 例如这次双11期间 , 阿里的小蛮驴配送机器人就完成3万件包裹的配送 , 它和人工配送相比 , 要节省超过1万小时的取件时间 。
另外 , 在服务质量、成本方面 , 配送机器人也比人工配送也更占优势 。 一直以来 , 快递配送员的服务质量都很难保证 , 尤其是在派单高峰期 , 配送服务就更难保障 , 而配送机器人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 比如 , 它在成本方面 , 配送机器人也能把将配送环节的成本 , 从总成本中的占比降至3%之下 。
以此来看 , 配送机器人在物流市场 ,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于是 , 洞悉了配送机器人市场前景的国内互联网巨头 , 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配送机器人产品 。
互联网巨头争相下场
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 , 阿里、苏宁、京东、美团 , 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配送机器人产品 。
2016年9月 , 菜鸟网络最先发布了“小G”末端配送机器人 , 这款配送机器人可以通过手机发出服务需求 , 将物品运送到指定位置;京东则推出了拥有发达感知系统的京东配送机器人 , 这款机器人具备高负荷、全天候工作等优点 。
继阿里、京东之后 , 苏宁也发布了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小时的“卧龙一号”配送机器人 , 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派送服务;美团则发布了“小袋”无人车 , 可以在复杂路况下自动躲避障碍物并自动规划路线 , 将外卖送到用户手中 。
从互联网巨头的布局来看 , 各家都比较看好配送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 其中布局较早的阿里、京东 , 近两年来为解决自家物流业务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 更是在行业频频发力以推进自家的配送机器人应用落地 。
在目前的物流市场中 , 京东、阿里分别建立京东物流、菜鸟网络这两个庞大的物流体系 , 而配送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 , 则能为两家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 提供极大的助力 , 这也是阿里、京东在配送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的根本原因 。
对实力逊色于两家的苏宁来说 , 配送机器人在苏宁物流的场景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 , 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推进;美团的机器人也还需要和商家的深入合作 , 才能使其配送机器人在外卖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 。
【物流|尾款人的双11焦虑症:配送机器人能解?】总体来看 , 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 , 目前在配送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 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 其在市场应用方面也还面临重重难题 。
难题依旧?
随着互联网巨头入场 , 配送机器人应用逐渐开始落地 , 但在交通安全、成本方面 , 配送机器人的普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
首先 , 在交通方面 , 配送机器人在道路行驶仍面临一些交通安全问题 , 特别是在交通情况复杂的道路上 , 配送机器人对紧急情况能否及时做出应对 , 仍有待考证 。 因此 , 目前市场中配送机器人的应用 , 仍局限于交通情况简单的场景 。
其次 , 在成本方面配送机器人的成本优势 , 也需要一定规模进行量产才能体现 。 例如 , 苏州穿山甲机器人CEO丁劲松认为 , 配送机器人普及还面临成本问题 , 只有规模量产才能低于人工成本 。 另外 , 配送机器人的服务质量、效率等方面的优势 , 也需要通过规模量产才能进一步体现 。
综合来看 , 配送机器人距离商业化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 。 而在阿里、京东频频发力的情况下 , 配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 , 配送机器人距离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 也越来越近了 。
物流市场配送机器人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方面 , 仍有巨大的潜力 。 但在眼下 , 它还存在交通安全、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 , 有待进一步解决 。 因此 , 在配送机器人商业化这条路上 , 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文/刘旷公众号 , ID:liukuang11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