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手机APP真的在“偷听”?清华教授梁正和安全专家宋宇昊说出真相( 二 )


那么,APP厂商真的能够监听用户吗?宋宇昊表示,这从技术上来讲很容易实现,打开手机麦克风就可以监听,没有任何技术壁垒,但问题是怎么去解读分析这些数据 。按照目前AI的发展水平来看,想要理解或概括人类之间自然语言的对话,不是说做不到,但肯定还做不好,,效果不好,同时成本又很高,不适合用在精准推荐的场景中 。
“对于成千上万的普通用户来说,为了广告推荐,用监听的方式肯定是舍近求远,这是一个赔本买卖,没人愿意做 。”宋宇昊表示 。
宋宇昊还提到,虽然精准推荐不是监听导致,但并不代表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APP不需要监听就能够用更低廉或者更快捷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甚至超过类似监听的效果,那么一旦它被滥用,对我们的危害是更大的 。”比如会带来更为精准的广告推荐,用户转化率更高,意味着用户会掏出更多的钱,更高的层面则会提升网络诈骗的成功率,甚至直接可以危害用户财产和人身安全 。
梁正认为,个人信息滥用的风险现在肯定比过去要更大,这些风险不仅仅存在于个人层面,也会涉及到公共安全或者国家安全 。但这些风险否会发生主要取决于怎么样去运用,最根本的是这些数据或信息能否得到有效规制,不被滥用 。
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
手机APP“偷听”实际上是大数据快速发展下暴露出的一个问题,而对于APP违规收集或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以及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等情况,近年来国家监管部门也多次出手整治,先后有多批APP被约谈、整改,甚至下架 。
梁正认为,过去在治理上循环反复,主要是缺乏根本性的法律法规和可信的惩罚机制,但目前已有《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实施,这是数字经济治理的“三驾马车”,对不同层面进行了规范,而当务之急是怎么让这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在各个垂直领域真正能够落地,跟具体的场景相结合,推动相关标准制定和具体治理举措 。
他具体分析到,这个月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界定的是用户在享受服务时候的权利,对如何正常合理地使用个人信息数据给出了明确要求,比如提出在采集方面,需要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遵循最小的、必要的、合理的原则,不能超出业务应用或者管理要求之外去获取信息 。
宋宇昊认为,现在互联网上的免费服务其实并不是真的免费,而是以个人信息作为换取服务的代价 。APP厂商在这场交易中并没有动机去追求平衡,它的诉求就是尽可能利用用户的数据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这时候就需要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约束,保护用户的权益,让用户能够自主地去决定到底提供多少个人信息给厂商,让个人信息换取服务的交易变得更加公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