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东海岸不间断直飞中国 , 在今天的洲际旅行者看来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事 , 背后却有着航空公司的精密计算和飞行员的冒险尝试 。 因为这条航线要穿过极地航路 。
要穿越极地区域 , 飞行员要遭遇磁场、气温和冰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 因此 , 它有着常规航路没有的困难 。 2001年5月29日 , 东航机长樊儒完成极地航路—芝加哥至浦东壮举 , 开中国民航首飞极地先河 。 当时 , 世界上仅有美国联合航空等少数航空公司完成过这样的极地飞行 。
在民航作家詹东新的新作 《万里云天》中 , 如今已经退休的樊儒向他回忆了当年飞抵北纬89度以内壮举 。 经出版社授权 ,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节选了这章“北极试航人” 。
《万里云天》;詹东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10
装有四台引擎的A340 加饱了油 , 从美国东部出发 , 飞往北冰洋、飞向北极 。 极地区域 , 全是金乌高悬 , 这里的夏季没有夜晚 , 只生产白昼 。 一个字:白 。 白茫茫 , 白花花 , 白得刺眼 , 白得炫目 。 白色的冰 , 冒着寒气 , 将天上的空气都冻僵了 , 最低温度零下70℃ , 比中低纬度同高度层的气温低了20℃ 。 气温过低 , 航油可能结冰 , 流动不了 , 发动机就得停摆 。 航油的冰点一般在零下40℃至50℃之间 , 油品佳的会更低些 。 当然 ,试飞北极的油经过了特殊处理 。 樊儒机组和公司的机务部事先做过功课 , 如果某高度的温度低于燃油的冰点 , 马上将飞机的高度放低 。 这需要一次一次地试 , 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飞 。
相比他们试航的大圆弧极地航线 , 原有的中国至北美的太平洋航线 , 位于北纬度地区 , 西风带强劲 , 时有每小时三百公里的劲风 。 北美至中国的回程航班 , 一路顶风 , 抵消了飞机的部分速度 , 许多机型非得在安克雷奇经停加油不可 , 耗油耗时耗银子 。 对于当时将要开通的纽约、芝加哥、多伦多航线 , 如果走极地 , 不仅路程短 , 且风平浪静 , 又能顺观极地风光 , 从哪方面看都呱呱叫 。 开始也找过美国同行、俄国同行咨询 , 国际合作么 。 人家哼哼哈哈 , 脸上挂着笑 , 嘴上丝严缝密 。 别人家冒险飞行 , 为啥要将数据透露给你?花钱也不行 。 科考和试飞没有共享 , 只能靠自己摸 。 该准备的准备 , 该预想的预想 ,现在 , 中国民航试航来了 。
东航极地航线示意图 图 中国民航网
驾驶人员都戴上了防护墨镜 , 防冰面、雪面反光 , 防极地超强的紫外线 。 进入极地上空 , 看不出哪是洋哪是陆 , 都冻成了冰和雪 , 北极就是雪极、冰极 。
越洋飞行 , 配的双机长、双副驾 。 坐右位越洋飞行 , 配的双机长、双副驾 。 坐右位的盛彪机长比樊儒小了十多岁 , 这时脸上微微变色 , 说:“气象雷达失效 。 ” 樊儒侧眼瞧去 , 屏幕上全是雪花 。 “不稀奇 , 地面白 , 冰面、雪面、冰镜面全是白 , 对雷达回波来了个全吸收 , 屏上的反应自然是白花花一片了 。 ”樊儒说 。 “需不需要关机?”左后副驾问 。 樊儒摇首道:“开和关没啥区别 , 开着挺好 。 其实 , 显示器上白茫茫一片也是资料 , 这就是北极圈内的信号反射特征 。 ” 盛彪说:“高空倒是轻风 , 飞机平稳 。 ”“基本无风 , 这也许是极地航路的优势 。 ”樊儒说 , “关键时刻机器不是万能 , 人眼倒是百能 。 ”盛彪说:“所以 , 所谓的机器、人工智能要战胜人类 , 那是在北冰洋上做梦 。 ”众人轻笑 。
推荐阅读
- 科学|中阳县北街小学:体验科学魅力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IT|8号线、14号线将全线贯通 北京地铁?今年开通线路段创纪录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手机|小米手机的软肋
- 平台|数梦工场助力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用数据驱动业务创新
- 建设|数据赋能业务,数梦工场助力湖北省智慧应急“十四五”开局
- 列车驾驶室|北京:体验无人驾驶地铁
- 近亲繁殖|我国东北虎种群增长迅速 但近交风险不容忽视
- 警告!|河北一网约车司机持续偏离路线致女乘客跳车 当地警方介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