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放学不回家 孩子去哪了

【听听群众怎么看】
下午3点半 ,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六年级的罗涵允没有回家 , 而是早早来到科创教室 , 和小伙伴们围坐在电脑前 , 学习模块化编程 , 设计“机器人” 。 大家热烈的讨论声和老师的指导声填满了“机器人编程课”的教室 , 为了让“机器人”能完成某项任务 , 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程序调试” , 最后“机器人”按照“口令”顺利完成任务 。
这个新学期 , 罗涵允的课后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 。 “以前放学回家 , 我一般自己做作业 , 遇到难题只有等爸爸妈妈下班回家问他们 , 也没有同学一起讨论 , 没什么学习氛围 。 现在放学 , 我在学校就完成作业 , 不懂随时问老师 , 还可以上自己喜欢的素质拓展课 。 ”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 , 成都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升级至2.0版 , 中小学推行“托管+拓展”及“5+2”课后服务模式 , 即每周5天工作日都要开展课后服务 , 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以上 , 课后服务内容以课后作业托管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为主 。
现在 , 当你走进放学后的成都校园里 , 会发现学校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别有洞天” 。
在盐道街小学 , 采访人员看到 , 以往下午4点就“空无一人”的校园 , 如今却热闹非凡:操场上 , 有跟着动感音乐跳健美操的 , 有在足球场追逐比赛的 , 有在练习投篮姿势的 , 有在老师口令下学习田径项目的;教学楼里 , 有声情并茂表演童话剧的 , 有激烈讨论飞行器如何制作的 , 有在非遗课听老师介绍汉服历史的 , 有用彩纸在美术课制作秋景画作的……
“双减”落地 , 学校的课表变了 , 新增了好几节“素质拓展课” , 但放学“不回家”后 , 孩子们不仅不急 , 反而舍不得“下课”了 。
“课后服务要‘叫座’ , 要明白家长们的需求 , 更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 。 ”盐小教导处副主任魏佳说 ,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跑道’上个性化发展 。 ”学校创新探索 , 构建出了三大课程:基础保质服务课程 , 拓展扬彩服务课程 , 实践炼能服务课程 。
“三类课程都以孩子为中心 , 融入每日课后延时服务中 , 实现‘一生一课表’ 。 ”她举例解释道 , “拓展扬彩服务课程”就是以学生混龄走班、老师教学走班的方式进行的社团课程 。 课程安排突出“兴趣”二字 , 孩子们开学前根据爱好在网上自主选课 , 开学后根据课程安排获得“专属课表” , “走班”上课 。 截至目前 , 该课程已开发出64堂不同的课 。
“孩子更开心更轻松了!”三年级一班饶若茜的妈妈告诉采访人员 , “‘双减’政策自己举双手赞成” , 很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以前放学回家 , 孩子在小区都找不到小朋友 , 现在吃完饭大家都聚到小区里玩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