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天文泰斗叶叔华谈“世界巨眼” 中国聚力寻找宇宙第一缕光( 二 )


“当我们谈论开放科学的时候 , 不仅仅是说数据合作的开放 , 让适合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 更多的是说基于对等的开放 。 ”叶叔华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开放是不是对等很重要 , 比如说你开放少了 , 我开放多了 , 这就影响到了彼此的收益 。 ”
2021年初 , 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成立并开始正式运行 , 其总部设在英国 , 望远镜台址位于澳大利亚和南非 。 第一阶段建设于2019年开始 , 历时5年完成约10%的体量;第二阶段将建设其余的部分 , 预计于2030年全部完成 。 今年7月 , SKA天文台启动望远镜建设工作 , SKA正式步入建设阶段 。
天文学靠大设备说话
这一宏大的天文学工程被认为将推动全球制造、通信、计算、能源等一系列产业迅速发展 。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SKA中国首席科学家武向平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表示:“天文学是靠大设备说话的 , 因此拥有大国重器非常重要 。 我们现在的望远镜(天眼‘FAST’)向全世界开放 , 效果是非常好的 。 ”
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 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 , 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 , 观测暗物质 , 测定黑洞质量 , 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数据显示 , 截至目前 , “中国天眼”已发现340余颗脉冲星 , 是同期世界上其他所有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
武向平认为 , 在天文学领域坚持自主研究和国际合作相结合非常重要 。 他除了负责FAST项目之外 , 还在推动中国SKA项目的建设 , 以实现望远镜单口径和干涉阵列的协同发展 。 他表示 , 中国参加SKA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宏伟科学目标和取得丰硕的科学回报 。
在近期举行的SKA启动大会上 , 武向平透露 , 中国射电天文学的战略是在国内立足单口径FAST , 在国际上参与干涉阵列SKA 。
据介绍 , 中国的科学团队还计划建设SKA区域数据中心 , 使中国科学家不出国门也能便捷使用数据产出科学成果 , 并吸引国际伙伴来中国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 。
重大突破 , 科研仪器先行 。 要证明前人的理论 , 后人的实验验证是关键 , 这就必须用到大科学装置 。
“SKA第一阶段将带来革命性的科学发现 , 颠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 在中国 , SKA科学的最大挑战是 , 如何把观测数据转化为科学发现 。 ”武向平表示 。
“世界巨眼”搜寻外星生命
一直以来 , 人们探索宇宙空间的脚步从未停止 。 武向平在谈到为何要建“巨眼”工程时表示:“望远镜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 , 观测同一目标时既要记录信号也要记录时间 , 不同的时间在干涉研究前需事先转换 , 影响效率 。 于是科学家们想到把望远镜的传统干涉技术与线控雷达技术相结合 , 建造一台信息化时代的射电望远镜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