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化妆看病险漏诊,不注意这几个细节最容易影响诊断

近日,怀孕中期的王女士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疲劳,即使工作量不多,也时常感觉疲惫,偶尔还会有些头晕,精神不集中,食欲也不太好。
她发现自己的脸色有些苍白。一开始以为是怀孕的正常反应,并没有太在意。直到下身出血,她才慌了,生怕是先兆性流产,赶紧去医院就诊。

王女士|化妆看病险漏诊,不注意这几个细节最容易影响诊断
文章插图

但是,王女士平时就是一位美妆达人,不化妆坚决不出门,即使是去医院,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好一点,依旧会在出门前化妆,只是化妆产品换成了一些标有“孕妇专用”的美妆产品。
血液检查显示,王女士的血红蛋白数只有50g/L,属于严重贫血。医生告诉她,如果不涂口红不化妆,以她的脸色、唇色,足以第一时间判断是贫血,因为化妆,医生没能及时判断,影响了效率。
“听医生那么说,我也是挺后悔的。”王女士直言,经历此事后,她有些后怕,决定听从医生建议,在以后的每次产检与就诊中都保持素颜。

王女士|化妆看病险漏诊,不注意这几个细节最容易影响诊断
文章插图

看医生时,要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医生获得最真实、最有用的信息,除了病史,体格检查也是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体检方面,西医需要视、触、叩、听,中医则是望、闻、问、切,通过这些手段,才能系统地收集到患者的外部信息,从而对身体内部情况作出诊断。
但是,如果患者不注意一些外观上的细节,将会对医生诊病产生很大影响。
1、上粉底:贫血者脸色异常苍白;肝病患者面色萎黄;红斑狼疮面部有特征性的蝶形红斑;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面部特征为两颧及口唇紫红,像运动完一样;阿托品中毒有脸红。这些都是医生视诊的重要内容,但如果盖上粉底液、腮红,那就看不到了。

王女士|化妆看病险漏诊,不注意这几个细节最容易影响诊断
文章插图

2、涂口红:贫血时嘴唇发白;缺氧时嘴唇发紫;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病特征是在口唇及其周围发生黑色素斑;一氧化碳中毒时嘴唇呈樱桃红色,如果涂上口红医生往往会被误导。
3、画眉毛带美瞳:眉毛脱落往往反映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若纹眉描黛,往往无从发现。即使不看眼科,有时医生也需要观察眼部,带美瞳有可能遮盖瞳孔、眼球的征象。
4、涂指甲:很多疾病其实能从观察甲盖、甲床中发现,如贫血时,指甲发白;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时从可甲床中发现瘀点;慢性砷中毒白甲;先心病、肺心病紫甲等。如果涂了指甲,就会掩盖这些特征。

王女士|化妆看病险漏诊,不注意这几个细节最容易影响诊断
文章插图

5、喷香水、风油精:一些疾病会在人的体味中有所体现,比如慢性或重症肝病的肝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烂苹果味;尿毒症的尿骚味;代谢缺陷疾病——三甲胺尿症会发出臭鱼味;急性铅中毒会发出金属味;有机磷农药中毒会发出大蒜味。
如果患者喷了浓烈的香水,必然气味相混,造成忽略。
【 王女士|化妆看病险漏诊,不注意这几个细节最容易影响诊断】6、衣着:女性看妇科、产科及乳腺病时,切忌穿连衣裙。因为医生在进行腹部和乳腺检查时,穿着连衣裙需要从裙摆处往上提,既尴尬又不方便,也尽量不要穿丝袜,否则检查时脱下和穿上非常耽误时间。
如果需要胸部听诊,冬天看病时最好里面穿较宽松、柔软的毛衣,不宜过厚,外面套一件加厚鸭绒衫,穿脱都比较方便。
如果需要量血压或抽血,上身袖子和袖口不宜过紧,如将袖子推到上臂过紧,量出来的血压会偏高。
如果需要照胸透或X线片,最好穿纯棉衣服及内衣,否则医生有可能让你脱掉,绝对不能穿带钢圈的内衣。做磁共振检查时身上不能有任何金属物品,义齿、义眼等也不能,否则在强磁场下有危险。

王女士|化妆看病险漏诊,不注意这几个细节最容易影响诊断
文章插图

7、吃东西:就诊前1小时内吃东西会直接影响舌苔,例如吃橘子后舌苔会变成橘红色;吃黄瓜会将舌苔染绿;吃一些含片或陈皮、话梅等腌制食品舌苔会变灰、黑;喝汽水、吃带颜色的糖果甚至会将舌苔染成各种颜色,而且汽水、糖果的味道会掩盖口腔本来的气味,影响医生“闻诊”;喝牛奶、豆浆后,舌苔则变白变厚。这些变化虽然是暂时性的,但千万不要在诊疗前食用。

王女士|化妆看病险漏诊,不注意这几个细节最容易影响诊断
文章插图

8、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就诊时应心平气和,最好在就诊前20分钟到达诊室外,并安静等待。不要气喘吁吁地见医生,更不要在就诊前因为排队或者等待时间长而争吵动气,怒气冲冲,否则会直接影响气色和脉搏、心率、心律,干扰医生判断。
9、熬夜、暴饮暴食:熬夜、暴饮暴食本来就是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诊前尤甚,不但会使身体情况忽然改变,一些慢性累积的症状也有可能被这种行为掩盖。
10、其他:有刮舌苔习惯的人,看中医前切记不要刮,否则会影响医生望舌;就诊前,手腕上难以解下的手带、装饰物等最好事先摘下来,以免影响医生摸脉。
另外,给予医生基本的信任与尊重,如果对诊疗的方案、用药、治疗措施甚至费用等有异议,要及时当面交流,避免产生误会。这在中医、西医都是一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