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愤怒、恶意、互撕……社交网络:流量有了,你们继续加油( 三 )


问题就在这里 , 在这种愤怒的冲动下 , TA已经不仅仅是代表TA自己了 , 而是代表了一个群体 。
还有研究者认为 , 在SIDE理论下 , 具有群体身份的网络讨论者 , 表达的态度可能会更加两极分化 。
在互联网上生气是真的生气吗?
在面对面的情况下 , 当我们感到生气 , 可能会咬牙切齿、握紧拳头 , 生一顿气要难受好几天 。 而到了互联网上 , 我们表达愤怒的门槛却降低了 。

新浪科技综合|愤怒、恶意、互撕……社交网络:流量有了,你们继续加油
文章图片
图6/7

2017年 , 研究者提出 , 当下的数字化媒体可能会改变我们对于愤怒的主观体验 。 在互联网上 , 用户可以舒适地躺在床上 , 通过敲几下键盘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 也可以用点赞、转发等更简单的方式来回应他人的愤怒 。 互联网上的“愤怒”如此轻而易举、触手可及 。
另外 , 由于在互联网上的人每天都被许多人、许多事情营造出来的愤怒情绪包围 , 甚至产生了“愤怒疲劳”:愤怒似乎也没有什么了 。 不断接触愤怒降低了体验的强度 , 习惯在网上表达愤怒的人 , 可能并不会感到那么愤怒 。
可能有人在互联网上看起来非常有攻击性 , 但实际上 , TA只是面无表情 , 甚至心情平和地在键盘上敲下那些不堪入目的词语 。

新浪科技综合|愤怒、恶意、互撕……社交网络:流量有了,你们继续加油
文章图片
图7/7

20世纪60年代 ,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在著作《理解媒介》中预言:“电子时代 , 我们身披全人类 , 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 ”
在电子时代 , 我们身披技术和文化 , 无论我们想不想 , 我们都将与这种新的技术共生 , 与互联网上的其他人共生 。
互联网可能真的在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 近期 《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总结了多个方面的变化 , 同时指出这些改变不一定是负面的 。 还有研究者提到 , 放大愤怒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 是超出目前研究范围的问题 。
但最重要的是 , 能够在互联网上有效地发表意见 , 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获得的能力 。 人们需要意识到:能够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的问题 , 往往都需要长时间的反复商讨 , 并不是仅仅发泄愤怒、吵一架就可以解决的 。
新闻伦理学教授爱德华·沃瑟曼说 ,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恶劣的人身攻击时 , 就是在传达:这是可以接受的人类行为 。 ”这些语气恶劣的攻击性行为 , 会使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 如果互联网上的愤怒情绪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状态 , 那最好也做些努力 , 维持互联网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
我们可以为特定的APP设置时间限额 , 避免自己长时间暴露在互联网愤怒中;可以用目标追踪软件来规划生活秩序;也可以慢慢尝试不带手机出门走走 , 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去更爱身边的人 , 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 。 总之 , 虽然我们身披“互联网”这件皮肤 , 但依旧要维持自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