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48小时铲“黑历史”? 揭秘“征信修复”骗术( 二 )


现实:“话术”不可信、成功率为零
在北京工作的白领王明磊(化名)最近就因为征信问题头疼不已,王明磊便是征信修复机构口中典型的“花户” 。“我之前不注重个人征信的内容,现在注意到已经太晚了!”
根据王明磊提供的个人征信报告,他的征信报告多达39页,查询次数高达上百次,点击查询的银行类型主要覆盖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另有一次银行借款逾期记录 。
“这次的逾期是忘记还款了,逾期一个多月才发现 。”王明磊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我现在已经收到不少声称可以包办‘征信修复’服务的陌生人发送好友申请,也有机构的人告诉我认识这家银行的内部人员,可以给我处理,但收费太贵了,一条记录3000元 。”
在网络上,像王明磊这样经常点击测试借款额度、查询次数过多、有部分逾期记录的人不在少数,和众多征信修复机构一致,这些机构惯用的宣传口吻就是“和银行有合作,内部有人”,大多数采用的处理方式就是协助失信用户提供材料,向征信部门申诉修改不良信息 。
那么银行是否认可该说法?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向王明磊出现逾期所在地的银行风控人士咨询,这位人士介绍称,“如果银行出现了操作错误,是可以为用户进行修改的,但只要是客户因自身原因出现的逾期记录,修改成功的可能性为零 。类似的客户有很多,我们也接到过咨询,一般建议客户在后续借款过程中按时还款,逾期记录五年后会自行消除” 。
“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监管也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希望银行在疫情严重的地区给予减免让利,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类似的措施,例如对个人消费贷款客户进行延期,并且不上征信,但如果用户不在涉疫范围内修改的可能性不大 。银行对数据安全以及风险的把控都是非常严苛的,这些修复机构基本就是借银行之名行诈骗之实 。”这位银行风控部门有关人士说道 。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少数客户抱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花钱修正不良信用纪录,以免影响后续金融交易;即便不成功,也只能吃哑巴亏,因为这些行为得不到法律保护,客户也只能认赔 。
警惕:避免被诈骗钱财
在调查过程中,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还注意到,如果不想通过机构处理,用户还可以自行解决 。此类机构通常以开课培训方式为主,宣称只要缴纳998元的报名费就可以提供各大商业银行征信修复话术以及具体的修复注意事项,并打出包教包会、不过不收费等字眼吸引用户 。
【警告!|48小时铲“黑历史”? 揭秘“征信修复”骗术】王明磊也关注到此类自行修复的机构,“我也想过要不要试试自己操作,但是不知道这些机构靠不靠谱、能不能修复成功,很怕逾期记录会影响到今后的购房、贷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