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从数据烟囱到城运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开始质变—对话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

【采访/观察者网 李沛 编辑/周远方】

数据|从数据烟囱到城运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开始质变—对话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
文章图片

观察者网:岳总您好 , 我们注意到您近期的公开演讲中 , 对城运中心(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评价很高 , “一网统管”理念的机构载体—城运中心 , 是否可以理解为是智慧城市建设在流程和组织上 , 业已形成了一种最佳实践?
岳坤:你好 , 城运中心 , 我认为的确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组织 , 我们做信息化系统和项目很多年了 , 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自IBM提出开始 , 已经有十余年时间了 , 同时期 , 应急、公安、教育、医疗等各委办局条线 , 相继都有了它的智慧系统 , 应该说这些智慧系统在过去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现在的眼光看 , 这些系统可能还不完善 , 但是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 当时历史条件下 , 这些系统无疑是最佳选择 。 这也是我与很多原有系统的使用者建设者沟通时 , 很强烈的感受 , 没有这些系统的基础 , 也谈不上今天的信息化、云计算、数据打通 。 没有烟囱哪来数据?没有数据又哪来打通?
比如我们看到这些年 ,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组织创新的探索 , 比如说大数据局 , 有的地方叫大数据中心 , 有的地方叫政数局 , 这些机构都发挥了打通烟囱 , 把数据横向汇总的巨大作用 。
正是系统上云数据上云的热潮 , 破解了数据打通的技术瓶颈 , 就像我们先把铁路修通了 , 至于列车在上面如何运行 , 就要看下一步组织和流程的创新 , 但大数据局等组织的贡献 , 是一个前提 。
接下来再说城运中心 , 它起到第一个作用 , 就是把这些数据打通后 , 它实际上扮演着用户的作用 。
你们有机会的话 , 可以去上海 , 去黄埔等各区城运中心看一看 。
曾经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很多“参观项目” , 就是有人来参观时启动 , 参观团走了就关机 , 实际用的系统和参观的是两回事 , 但是像黄埔区城运中心 , 他是实打实7X24小时有人值班 , 所有的工作流在上面跑 , 从一个“看”的系统真正变成一个“用”的系统 , 特别像我们有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总控室 , 运行动态汇总到这里 , 哪里出现需要响应的事件 , 值班人员可以按预案和预授权 , 通过这个系统进行指挥调度 , 分发指令 。
城运中心第二个作用 , 是破解了“买的人不用 , 用的人不买”这一难题 , 城运中心成立以后 , 作为使用者 , 他们在用的时候就琢磨系统该做成什么样子 , 用的人和买的人结合起来 , 能提供很有价值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
还有第三个作用 , 就是说我们在整个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 , 在顶层设计上规划“构成”可以相对粗一些 , 给城市更多自发“生成”的空间 , 而城运中心的工作团队作为每天用的人 , 每天想的人 , 会有很多主观能动性能够发挥出来 , 成为构成和生成这两种机制的结合点 , 未来它是有生命力的 , 它会不停的发展演化 , 这是我对城运中心的看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