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人工合成淀粉”背后

“脱离光合作用、植物和土壤 , 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直接人工合成了淀粉……”近日 , 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科研成果 , 论文也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 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当下 , 合成淀粉让人们产生了无尽美好的想象 , 甚至有网友惊呼:“‘喝西北风’将来可不再是一句笑话了 。 ”
虽然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还有漫漫征途 , 但人工合成淀粉仍然是具有突破性和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 其背后是在全球方兴未艾的合成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告诉采访人员 , 合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工程科学 , 其实质是在工程学思想指导下 , 按照特定目标理性设计、改造乃至从头重新合成生物体系 , 通过构造人工生物系统来研究生命科学中的基本问题 , 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 因此 , 它被多国认为是未来的颠覆性科学技术 。
目前 , 国内外合成生物学正在创造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 。 多位专家学者告诉采访人员 ,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 , 中国几乎每隔几个月都会有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诞生 。 淀粉之后 , 我们或将迎来更多新的“合成” 。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武威(署名除外)
重大突破:
“从最原始的地方开始做”
众所周知 ,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 , 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 。 自然界的淀粉合成与积累 , 涉及60余步生化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 。
中科院的新闻发布会介绍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 , 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 , 从头设计 , 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 , 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 经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 , 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
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 , 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约为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 。 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 , 按照目前技术参数 , 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 。
马延和的科研突破 , 在我国科学圈引起热议 。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陈国强告诉采访人员:“人工合成淀粉是具有很大突破性的科学进展 , 其突破性在于淀粉的合成工作全是在细胞外进行 。 以往 , 像淀粉这样比较复杂的化合物的聚合一般是需要在细胞内完成 。 马延和团队首次把所有试验操作放到细胞外 , 这是重大突破 , 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合成生物学成功案例 。 除了淀粉在细胞外合成 , 他们同时构建了完整的代谢路径 , 利用细胞外的酶来促进其反应 , 这是很好的突破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