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1|从二氧化碳到淀粉 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 , 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 , 直接人工合成淀粉——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一支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 相关成果北京时间9月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
这个突破的“含金量”如何?未来有望通过工厂大规模“制造”粮食吗?
“向前推进一大步”的突破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 , 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 人工合成淀粉是科技领域一个重大课题 , 吸引了多国科学家深入探索 , 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重要突破 。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介绍 , 此次研究中 , 科研人员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 , 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 。 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 , 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
相比而言 , 自然界的淀粉合成依赖植物光合作用 , 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 。
论文第一作者、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蔡韬介绍 , 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 , 人工合成淀粉的速率是自然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 。 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 , 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推算 , 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 。
这一突破得到该领域一批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 德国科学院院士曼弗雷德·雷兹表示 , 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用的有机化学品是一项重大的国际挑战 , 本项工作将该领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美国工程院院士延斯·尼尔森表示 , 这是利用合成生物学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若干重大挑战的惊人案例 , 将为日后更多相关研究铺平道路 。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表示 , 这个工作是典型的“0到1”的原创性成果 。 神户大学副校长近藤昭彦表示 , 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发展带来变革性影响 。
为“细胞工厂”打开一扇窗
从分子生物学到合成生物学 , 科技进步已经让酶的定向改造日益成熟 , 并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疫苗开发、农业病虫害防治等领域 。 理论上 , 大多数食品和石油化学品都可以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制得 。
不依赖传统农业种植 , 人工“制造”粮食——瞄准“农业工业化”这一远景 , 多国科学家各显身手 , 展开攻关 。
“为未来的‘细胞工厂’打开了一扇窗 。 ”对于此次研究的应用前景 , 蔡韬打了一个比方:人工合成淀粉的新反应途径相当于汽车发动机 , 酵母细胞相当于汽车底盘 , 下一步要把发动机放到底盘上安装好 , 对酵母细胞进行系统设计与改造 , 搭建一个淀粉合成的“细胞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