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刚刚和朋友说到想吃螺蛳粉 , 打开手机购物App , 就看到各种螺蛳粉的推荐 。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 , 而且不只是吃的 , 还有穿的、用的、玩的……我们曾经聊过的东西 , 购物平台总是能精准地给我们推送 , 仿佛手机实时在旁边听我们说话 , 然后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 那么 , 手机真的会“偷听”吗?
直观上讲 , 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一些手机软件在后台录音 , 并上传到它们的服务器 , 达到监听的效果 。 但这种方法只是理论上可行 , 实际上几乎不会有人这么做 , 因为这种做法风险大而效果差 。 一方面 , 后台录音 , 耗电量大 , 且传输数据容易被发现 。 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 , 未经允许窃取用户隐私 , 直接触犯了法律法规 。 这样对于企业来说 , 犯错成本是很高的 。 另一方面 , 即使录音完成并传输到服务器上 , 也很难识别 。 因为正常情况下录到的声音 , 必然有很多无用的片段 , 并且背景音很嘈杂 。 这些录音识别起来 , 技术难、成本高 。 因而 , 在违法成本、技术成本都很高的情况下 , 很多企业并不会选择这种操作 。 曾申请到相关技术专利的脸书公司也明确表示:“我们能 , 但永远不会!”
那么 , 手机是如何知道我们想法的呢?实际上 , 在我们开始使用App的时候 , 一切就开始了 。 下载安装App时 , 我们会被要求获取很多权限 , 如打开录音权限才能打语音电话 , 这是合理且必要的 。 但有很多App却存在明显的越界行为 , 除了必要权限 , 它们还会要求获取其他不相关的权限 , 比如音乐App要读取相册权限 , 打车App要读取文件权限 。 当然 , 它们获取了这些权限并不是直接读取了你的信息 , 而是开始采集你的行为 , 这才是关键的地方 。
我们以前所谈到的隐私 , 往往是身份证号等很“直接”的内容 , 但今天所谈到的隐私 , 还包括你不经意间暴露的上网行为、通讯录关系网等不是很“直接”的内容 。 比如 , 你几点钟放下手机、多久打一次车、喜欢点哪种外卖等 。 如果收集的数据足够多 , 一个人的形象就可以被有效地勾画出 , 被称为“用户画像” , 然后通过算法给这个人打上一个个标签 , 比如火锅爱好者、健身达人等 。 之后 , 这个人出现一个新的行为 , 算法也会相应给他贴上一个新的标签 。 随着数据的积累 , 这些标签对用户的刻画会越来越精确 。 当有了足够精确的刻画 , 各种广告主就可以根据这些标签选择目标受众 , 选定广告位和投放时间 , 实现精准投放 。 于是 , 当你打开App , 就会看见你觉得“刚好需要”的东西 。
【录音|手机会“偷听”吗】技术无善恶 , 但是使用技术的人有善恶 。 除了道德的评判 , 法律法规的约束也是十分必要的 。 归根结底 , 技术的创新、发展、应用 , 是为了造福大众、服务社会 , 而不仅仅是谋取利益 。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手机|一加10 Pro宣传视频曝光:将于1月11日14点发布
- 手机|黑莓宣布 1 月 4 日起将终止 BlackBerry OS 设备服务支持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实力比|小米12对标苹果遭嘲讽?雷军:国产手机的实力比想象中强,有和苹果比较的勇气
- 办公|统信UOS助手发布:支持“一键秒传”
- 诊断|比尔·盖茨关于2022年的五项预言之三:家庭医疗诊断手段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