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体系,让公众参与“碳中和”

【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体系,让公众参与“碳中和”】究竟什么是数字碳中和?9月7日 , 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提到了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 并以“建立碳排放监测网络、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题进行演讲 。 在他看来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有十大关键技术 , 其中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 , 都与“数字碳中和”紧密相关 , 而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做五个方面的事情 , 比如“可以用大数据来支撑公众参与到碳中和进程之中去 , 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 。 ”

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体系,让公众参与“碳中和”
文章图片

▲王金南
王金南认为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十大关键技术包括: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清洁能源和智慧储能关键技术、碳捕集和封存规模化关键技术、近零排放节能建筑关键技术、绿色低碳交通关键技术、现代农业与粮食减碳关键技术、工业行业零碳工艺变革关键技术、生态固碳增汇关键工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气候弹性和适应机制关键技术 。
其中 , 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 , 都涉及数字行业 , 而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做什么?王金南提到了五个场景:将建立符合MRV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城市的碳中和大脑、支撑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以及建立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 , 因为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都是要控制总量 。 第五个场景则是用大数据来支撑公众参与到碳中和这个进程当中去 , “希望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 。 ”王金南举例说 , 这个个人碳收支体系将把每一个人的出行用电、用气等等生活的碳足迹、碳排放算出来 , 然后规定一个人的平均碳预算、配额 , 将排放量与配额一减 , 就能看到每个人的信用 , “把他碳减排的信用 , 把每个人的消费行为 , 他的饮食习惯等等方面都联系起来 , 让公众参与到碳中和里面来 。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李彦琴 摄影采访人员 王效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 , 报料有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