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运动员而言 , 登上领奖台是一个光辉的时刻 , 如果能够以冠军的姿态登上领奖台 , 那就更是无限荣耀了 , 毫无疑问 , 金牌得主就是领奖台上最高兴的人 , 那么第二高兴的又是谁呢?
从逻辑上来讲 , 第二高兴的人就应该是银牌得主 , 而获得铜牌的人喜悦的程度应该是最低的 ,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 喜欢看体育赛事的人一定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 , 那就是领奖台上获得铜牌的选手总是十分开心 , 不仅笑容满面 , 而且喜欢搞怪 , 也有人会把铜牌当成金牌 , 放在嘴里咬一咬 , 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 但反过来再看看获得第二名的银牌得主 , 他们通常都是一脸淡定 , 鞠躬、握手 , 面无表情地站着 。 难道银牌还比不上铜牌吗?是我们的错觉 , 还是事实如此?我们的确没有看错 , 银牌得主的心情远不能与铜牌得主相比 。
【科学|领奖台上铜牌得主喜气洋洋,而银牌得主一脸淡定,银牌不如铜牌?】
领奖台上运动员的面部表情不仅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 同时也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兴趣 , 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研人员为了验证这一事实 , 特意收集了142项体育赛事中413名运动员的表情数据 , 结果显示 , 领奖台上金牌得主的笑容最多 , 其次就是铜牌得主 , 而银牌得主很少露与喜悦相关的表情 。
这一数据统计证实了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错觉 , 而是事实 。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获得银牌还不如铜牌高兴?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现象 ,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运动员的身上 , 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 这种心理现象就被称之为“反事实思维” 。 什么是反事实思维呢?就是在我们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 , 趋向于反驳已形成的事实 , 而在心理上构建虚假的情景 , 继而通过虚假的情景来得到虚假的结论 。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拗口?没关系 , 我们说得通俗一点 , 就是人人都喜欢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 而对事实视而不见 。
我们总说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 但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对自己所拥有的视而不见 , 而去假设那些自己所没有的 。 举例而言 , 你有一台汽车 , 你绝对不会去想:“我的汽车怎么这么好 , 马达好、车轮好、方向盘也好” , 你真实的心理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两种情况 , 第一种“张三的汽车比我的好 , 可惜太贵 , 我买不起 , 贵就是有贵的道理” , 第二种“李四的汽车真不好 , 一分钱一分货 , 多亏我舍得花钱 , 没买他那种破汽车” 。
这是非常有趣而荒谬的 , 无论是张三的车 , 还是李四的车 , 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放着自己已有的车不去想 , 反而去假设如果自己买的是张三的或李四的车会怎么样 , 然后根据不存在的假设得出一个虚假的结论 , 然后根据这个虚假的结论惆怅或庆幸 。
在上面的例子中 , 前一种情况就被称之为“上行反事实思维” , 而后一种情况则被称之为“下行反事实思维” 。
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 , 人会采取“上行反事实思维” , 还是“下行反事实思维” , 与很多因素有关 , 比如与事实的接近程度、改变事实的难易程度以及自己对于事实的期望程度等等 。
对获得第二名的银牌得主而言 , 他与冠军仅一步之遥 , 只要他稍作努力 , 就有可能获得冠军 , 而且获得金牌也是他参加比赛的终极目的 , 所以银牌得主会习惯性地陷入“上行反事实思维”之中 , 他会想:“如果我再努力一点 , 我就能获得金牌了 , 我与金牌是如此地接近” , 所以萦绕在他心里的只有没得金牌的沮丧 , 而获得银牌的事实早已被他忽略掉了 。
铜牌得主的参赛目的与银牌得主是一样的 , 如果第四名再努力一点 , 他恐怕就没有办法站在这个领奖台上了 , 所以铜牌得主会陷入“下行反事实思维”的模式中 , 他会想:“太好了 , 第四名没能超过我 , 我险些就站不到领奖台上了 , 不管怎样 , 我是赢家” 。
这就是领奖台上 , 铜牌得主总是比银牌得主拥有更灿烂笑容的原因 。 不过 , 千万不要误会 , 这一结论并不是为了告诉大家要善用“下行反事实思维” , 无论是“上行反事实思维”还是“下行反事实思维”都是根据假设而得出虚假结论的不良思维方式 , 我们要做的是尊重事实 , 去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 张三李四与你无关 。
推荐阅读
- 科学|中阳县北街小学:体验科学魅力
- 牛上|英媒文章:2021年最有趣的科学发现
- 曹志兴|90后教授曹志兴:最一流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好奇心
- 审判|直接服务“三城一区”主平台,怀柔科学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成立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孩子|“双减”后 科学实践课如何做好“加法”
- 生命科学学院|科技馆内感受科技魅力
- 牙膏管|太空跨年是什么体验?航天员在太空也能吃到家乡美食?| 科学密探
- the|美CDC缩短新冠隔离时间被指从遵循科学变成了遵循CEO们的意见
- 抗体|六大科学突破闪亮二〇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