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采访人员 | 王晓涛
【产业|新型储能“十四五”规模骤增 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可控】“新型储能技术多样、高效便捷、功能多元、应用灵活 。 随着新型储能快速发展 , 顶层规划和统筹协调缺失的问题逐步凸显 。 ”7月28日 , 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 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二级巡视员刘亚芳在回答中国经济导报采访人员提问时表示 ,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 , 要开展专项规划 , 对储能发展需求、布局和配置原则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 强调电源、电网、用户均应紧密结合能源结构、电力供需、用能需求配置储能 。 新型储能规划要与能源、电力、能源技术创新等规划衔接;地方规划要与国家规划充分衔接 。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 , 截至2020年底 , 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560万千瓦 , 占全球18.6% , 同比增长9.8% 。 其中 , 抽水蓄能项目的累计装机占比89.3% , 电化学储能占比9.2% , 累计装机规模近328万千瓦 。 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 将有力促进一系列基础学科发展 , 加快有关装备制造领域研发创新 ,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 带动投资和就业 , 支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 , 刘亚芳就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作了解读 。 她强调 , 《指导意见》总体要求部分的基本原则 , 贯穿以技术革新为驱动、政策环境为保障、市场机制为依托、保障安全为底线的科学发展思路 , 明确统筹规划、多元发展 , 创新引领、规模带动 , 政策驱动、市场主导 , 规范管理、保障安全四大发展原则 。
《指导意见》聚焦四大方向 , 明确了14项主要任务和工作要点 。 其中包括推动技术进步 , 壮大储能产业体系 。 刘亚芳表示 , 推动技术进步方面要“逐层推进 , 明确举措” 。 技术研发要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路线多元化 , 统筹开展关键短板技术攻关;加强产学研用融合 , 推动创新资源培育和优化配置;加大各类示范力度 , 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着力全产业链培育和壮大 , 推动产业化基地建设 。
《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 , 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 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 , 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 标准体系基本完善 , 产业体系日趋完备 , 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 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 到2030年 , 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 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 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 。
如何理解《指导意见》所确定的目标?对于中国经济导报采访人员的这一问题 , 刘亚芳说:“预计到2025年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 接近当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10倍 , 充分展望了发展前景和市场规模 。 ”她强调 , 《指导意见》不单纯强调规模发展 , 而是从技术进步、标准完善、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商业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多维度发展要求 , 注重新型储能的高质量发展 。 在以下四个重点工作方向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一是统筹引导发展规模和布局 , 充分发挥储能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的作用 , 避免无序建设和利用不足问题;二是强化技术创新 , 攻克短板技术 , 并以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和规模化发展 , 提升本体安全性和可靠性;三是完善政策配套和市场环境 , 充分体现储能的系统价值 ,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盈利 , 培育成熟的商业模式;四是健全标准体系和行业管理 , 提升建设运行质量水平 , 强化安全风险防范 。
据悉 , 为了保障《指导意见》工作落地 , 国家能源局后续还将加快编制出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和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 , 完善顶层规划和统筹协调工作 ,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
推荐阅读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低碳发展|四川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 领域|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 华能|全球首座!华能百兆瓦级分散控制储能电站投运
- 产业化|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助力“专精特新”走向“隐形冠军”
- 硬件|松和产业开发出耐热可弯曲的透明印刷电路板
- 虚拟数字|虚拟数字人应用 加速产业渗透
- 生产线|贵阳经开区打造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做强经济“顶梁柱”
- 策源|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到2025年达到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