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 , 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类 , 对银行来说 , 移动支付业务本身就存在身份识别的风险 , 不管是手机银行(WAP)、第三方客户端支付(APP)、 近距离无线通信支付(NFC)、扫码支付(密码支付和生物识别技术) , 都属于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范围 , 当手机普及率越高 ,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就越快 , 移动支付业务所承载的资金量也就越大 , 对银行来说 , 伴随而来的洗钱风险自然就越高 。
一、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洗钱风险
1.生物识别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技术漏洞 , 可能导致客户身份信息遭冒用
由于移动支付业务广泛应用各类生物识别技术 , 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等技术 。 曾有媒体报道 , 小学生仅仅采用父母的打印照片 , 就可代替父母本人的脸部识别 , 因此银行的移动支付工具 , 应采用安全等级最高的3D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技术 , 再辅以手机验证等多种手段 , 才能减少被冒名的风险 。
此外 , 生物特征无法排除被伪造使用的风险 , 就以指纹为例 , 指纹痕迹留存简便 , 复制成本低 , 难免被不法分子伪造与客户指纹相同的橡胶手指或指纹套 , 借此达到冒充用户的目的 。
2.客户身份信息存在泄露风险
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过程中 , 收集到的任何生物特征 , 常是以“云存储”方式进行保存 , 一旦此类数据库遭黑客攻击 , 便存在客户身份信息被盗 , 甚至被篡改的风险 。
3.采取非面对面交易 , 可能无法真正辨识客户身份
不管是客户主动将账户、密码提供给他人使用 , 或是客户的账号、密码被第三方盗用 , 银行都难以有效识别移动支付账户中资金交易的真实性 , 也无法有效判断移动支付账户的实际控制人真实情况 。
在非法买卖银行卡案件中 , 就存在账户使用人和银行卡开户人不同的情况 , 这对执法部门侦破案件带来一定的难度 , 不论是通过留存的开户人信息 , 或是网银转账痕迹 , 都无法掌握该银行卡真实使用人的身份 。
4.完整信息难以掌握
因为移动支付业务有快速、便利的特征 , 特别是便于交易链条的人为切断 , 将交易信息分割在不同的银行和第三方间 , 导致单一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客户资金来源和去向的完整面貌 , 这会造成银行反洗钱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被削弱 。
5.隐藏资金真实来源
若客户采用移动支付渠道进行资金往来 , 对银行来说 , 显示出的资金来源仅体现在微信扫码或支付宝扫码层面 , 无法真正识别出背后资金支付的主体身份 , 加上二维码可以转发给第三方 , 由第三方代为扫码支付 , 这对资金来源的核实又增加了障碍 , 也对银行的溯源工作极为不利 。
二、银行面对移动支付的反洗钱对策
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曾发布过《预付卡、移动支付、网络支付行业风险为本反洗钱方法指引》 , 建议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以达到降低移动支付业务洗钱风险的目的 。
1.加强非面对面客户的身份验证措施
当移动支付业务功能越强大 , 银行就越需要通过强化尽职调查方式降低洗钱风险 , 例如银行可通过第三方数据库 , 验证非面对面客户身份;或是通过向客户指定手机发送动态密码 , 加强客户身份认证 。
2.交易监控及可疑交易上报
在交易中记录客户使用的交易工具、交易IP、MAC地址等信息 , 分析客户是否采用同一网络终端、IP地址进行交易 , 并对账户的实际控制人、受益所有人进一步核实 。
3.对移动支付业务设置交易上限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客户 , 对移动交易支付的额度、次数进行限制 , 当金额或笔数超过上限时 , 业务系统可拒绝客户移动支付往来业务的请求 , 并通过针对特定地理区域或金额采取上限限制 , 降低移动支付被滥用作为洗钱目的的风险 。
4.限制可接受的资金来源
由于匿名资金来源会提高洗钱风险 , 因此银行须将资金来源纳入是否接受业务往来的重要考虑因素 , 银行可通过保存交易记录进一步追踪移动支付的资金来源 , 防范不法分子利用移动支付特性漂白资金 。
【防范|银行移动支付洗钱风险防范】(本文作者系上海富拉凯会计师事务所反洗钱项目总监)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微信|积极落实互联互通,微信收款码支持云闪付及银行APP支付物料落地
- 最新消息|IT系统出错 英国银行给7.5万人多发11亿工资
- 山西|移动5G+智慧成果亮相山西数字化转型大会
- 银行|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 硬盘|铨兴科技:已推出 DDR5 内存、2000 MB/s 移动固态硬盘
- 汽车|现代汽车公布CES 2022参展主题:打造机器人和元宇宙全新移动出行体验
- IT|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