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甘肃酒泉7月5日电 题:首颗晨昏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新华社采访人员黄垚、胡喆
5日7时28分 , 金色巨焰腾起 , 风云三号E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这颗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将与在轨的风云三号C星和D星组网运行 , 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晨昏、上午、下午三条轨道气象卫星组网观测能力的国家 。
作为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 , 被称为“黎明星”的风云三号E星有何特别之处?它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新轨道 补上“最后一块拼图”
一般来说 , 极轨气象卫星的首要任务是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观测资料 。 与美欧相同 , 我国现有极轨气象卫星观测时间均集中在上午10时、下午2时左右 。 每6小时观测同化时间窗内 , 全球总有2至3条轨道处于卫星观测空白区 , 无法提供全球覆盖的初始观测 。
“E星将补上全球数值天气预报观测资料的‘最后一块拼图’ 。 ” 中国气象局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杨军说 , 上午、下午和晨昏卫星三星组网后 , 每6小时可为数值预报提供一次完整全球覆盖资料 , 能有效提高和改进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效 。
专家预测 , 这可能使南北半球预报精度提高2%至3% , 洲际尺度的区域预报精度提高2%至10% 。
此外 , 同上午卫星和下午卫星相比 , 晨昏轨道卫星观测时太阳高度角低 , 地形和云顶高度的几何特征更为明显 。
“利用这种优势 , E星可以在晨雾、台风、强对流监测和分析中开展独特应用 。 ”杨军说 , “今后我们可以在晨雾产生时刻就进行监测 , 有助于为交通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指引 。 ”
7月5日7时28分 ,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成功将风云三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新技术 实现多个“首次”
作为一颗“创新星” , 风云三号E星有效载荷多、活动部件多、定量化要求高……在技术上实现多个“首次” 。
风云三号E星总设计师王金华介绍说:“E星装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新增大幅宽、高灵敏微光成像通道 , 动态范围达到7个数量级 , 是我国最先进的定量化全球微光探测仪器 , 在轨应用后可实现大气、陆地、海洋参量的高精度定量反演 , 大幅提高监测精度 。 ”
此次E星搭载国内首个双频双极化风场测量雷达 , 可获取全球海洋表面风速、风向等风场信息 , 并实现对海面风场高精度、大动态、高分辨率测量 , 也可测量海冰、土壤湿度、植被等地表物理特性 。
“船舶、海水浮标、沿岸海洋观测站等传统观测手段不仅成本高昂 , 而且无法保证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 ”王金华说 , 卫星监测可帮助获取更加精确的海洋风场数据 , 为气候变化研究、海洋航运、海洋工程等提供参考 。
同时 , E星还在国内首次实现全能谱太阳观测 , 通过3台不同载荷分别从光谱、成像、辐射总量等侧面对太阳进行全方位同步观测 , 将为科学家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原因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 。
新起点 推动多领域应用
专家表示 , 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提升我国在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生态监测、空间天气预警等应用层面的能力 , 完善我国现有气象业务观测体系 , 同时使我国在业务上形成同欧美卫星的等价互补之势 。
“依托E星独特的全球观测资料 , 我国可以同世界其他气象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技术合作交流 , 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气象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张鹏说 。
组网观测后 , 包含E星在内的风云三号卫星可用于开展大范围植被、陆表温度等参数定量反演以及水体、积雪、热异常点等地物目标识别工作 , 为干旱、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风险与应急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
【气象卫星|首颗晨昏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将为我们带来什么?】同时 , E星新增的城市背景灯光合成、洋面风、云区温湿度廓线等遥感产品 , 将在社会经济、海洋动力、大气探测等研究领域有所应用 。
推荐阅读
- 家族|风云气象卫星全球用户增至121个国家和地区
- 硬件|吉利首颗7nm车规芯片“龍鹰一号”正式公布:8核CPU+14核GPU
- 星座|首颗云原生卫星升天,华为云云原生首次在太空得到验证
- 新浪科技综合|首颗载有人类探测器的彗星飞临地球:下一次要等200年
- 中国航天科技|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发射
- 行星|银河系外首颗行星露出“蛛丝马迹”
- 太阳|“探日时代”来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
- 星间|研发团队平均年龄24岁!上海交大首颗“学生卫星”发射成功
- 羲和号|“羲和”探日!细数我国首颗探日卫星“黑科技”
- 太阳|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