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早已在思考:能否实现粮食生产环节中 , 淀粉生产范式的改变?
2018年 , 美国提出了从二氧化碳出发合成葡萄糖(淀粉组分)的百年挑战计划 。 设计人工生物系统 , 不依赖植物合成淀粉 , 足以成为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 , “农业工业化”的科技竞争进入了新赛道 。
在此之前 , 中国科学家就已经开始布局 。
2015年 , 天津工业生物所的科学家正式向“二氧化碳到人工合成淀粉”这一国家重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问题发起“进攻” 。 围绕淀粉人工合成的核心任务 , 该所总体研究部联合10余个研究组形成“攻关团队” , 试着解析二氧化碳电氢还原等方面的“科学密码” 。
历经6年 , 中国科学家终于在实验室“改写”了自然进化里的光合作用过程——将植物淀粉合成的“羧化-还原-重排-聚合”以及需要组织细胞间转运的复杂流程 , 简化为“还原-转化-聚合反应”过程 , 实现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可控合成 。
根据目前技术参数推测 , 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 , 理论上1吨发酵罐年产淀粉 , 可相当于5亩土地的玉米淀粉的年平均产量 , 为淀粉生产的车间制造替代农业种植提供了一种可能 。
“这个工作是典型的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认为 , 该成果不仅对未来的农业生产 , 特别是粮食生产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 而且对全球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淀粉蓝”——第一次在试管看到后反复确认
这项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蔡韬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个日子 , 那是2018年7月24日 , 也是人工合成淀粉的“诞生日” 。
那一天 , 他正在会场参会 , 手机收到了工作人员发来的照片 。 照片里有3个试管 , 其中两个试管里呈现蓝色 。
“这是什么?”蔡韬问 。
对方回复:“这就是我们想要做的人工合成淀粉 。 ”
尽管之前已经进行过几百次实验 , 但蔡韬他们从未见过人工合成下的“淀粉蓝” 。
蔡韬立马起身回到实验室 , 跟工作人员确认每一步、每一个细节的环境 , 确认是否是假阳性结果 。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团队立马设计了重复的实验 。
等到第二天 , 淀粉蓝又如期出现在了试管里 。
蔡韬激动地说:“这次的蓝色得到了真实确证 。 ”
为了这一天 , 他们足足等了数个春秋 。
6年磨一剑 , “二氧化碳变淀粉”的“魔法术” , 在天津工业生物所首次实现 , 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人工的“光合作用”过程生产淀粉 , 将自然过程直接简化为11步 。
在这项“顶天立地”的重大科学突破背后 , 是一群平均年龄36周岁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团队——组建之初 , 他们的平均年龄还要减去6岁 。
推荐阅读
- 软件|员工幸福也是生产力!日企推“AI相亲”福利
- 通信运营商|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生物化学|我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
- 生产|泰禾智能总装流水线正式投产
- 预定|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谢存|工信部谢存: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国际主流|“妈祖”填补我国海洋环流数值预报领域空白
- 近亲繁殖|我国东北虎种群增长迅速 但近交风险不容忽视
- 运载火箭|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