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千亿市场?“碳中和”将带来哪些重大机遇|理性派对第三季( 三 )


段玉龙:过去地球一直处于变暖变冷的周期性变化中 , 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运气不好 , 工业革命后刚好赶上了地球再次升温的周期?
成里京:现在并没有这样的证据 。 研究表明 , 过去地质历史上的长期气候变化是非常缓慢的 。 太阳的变化、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海洋中微生物的变化等都会造成地球系统的气候变化 , 但是它们的周期都非常非常长 , 那么至少是万年甚至十万年、百万年 。 到现在没有找到除了温室气体增加以外的别的能解释地球在过去百年内剧烈升温的机制 。
段玉龙:所以就像您说的福尔摩斯探案 , 抽丝剥茧以后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 。
滕飞:对 , 类似于排除法 。 气温变化共有两类 , 一类是自然变率 , 一类是人为变率 。 自然变率就是刚才成老师讲的太阳等因素 , 人类变率就是我们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
所有的自然变率都不能完全解释目前的变暖趋势 , 只有把人为的变率加进去之后才能解释 。
为什么巴黎协定把2℃作为控温目标?
段玉龙:您刚才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2℃ , 另外还有科学家认为这还不够 , 要控制到1.5℃ 。 其实对于一个人而言 , 走在大街上是25℃还是26℃的感受并不是很强烈 。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温度放得再宽一点?
滕飞: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 1.5℃和2℃是一个温升的中值 。 虽然温升的中值只差了1.5℃和2℃ , 但是在极端的事件即长尾的分布上 , 它会非线性的增加 , 可能会增加四倍甚至十倍以上 。
最近的IPCC的1.5℃报告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 即使比较1.5℃和2℃ , 它们的中值只差了0.5℃ , 但是所造成的海冰消失时间却差了十倍 , 一个是十年一次 , 一个是百年一次 。
在其他关键的气候要素上 , 它的差别也是类似的 。 它们中值的变化虽然很小 , 但是极值的变化呈非线性增加是非常大的 。 而影响我们感受、影响我们未来各种损失的 , 正是这些极端事件变化 。
第二点 , 为什么确定2℃和1.5℃作为目标?从经济的角度来讲 , 我认为是从成本效益考虑 。 控制温升可以避免气候变化损失 , 这是获得的效益 。 但控制温升也必须付出成本 , 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
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最好?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 。 要保证在这个目标下 , 成本低于效益 , 即付出的更少而获得的更多 。 目前的共识是2℃目标是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 , 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益 。 1.5℃目标现在有争议 , 但是很多的科学家认为从风险的角度来讲 , 我们也应该去争取1.5℃目标 , 因为有很多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我们目前还不能了解 。
成里京:刚才滕老师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 就是非线性的变化 。 我就举两个例子 , 比如说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到南极冰盖又崩解了一块儿 。 其实南极冰盖的融化就是典型的非线性变化 。 冰盖浮于水面 , 下面都是水 。 水的不断变暖会让冰盖下端不断变薄 , 导致稳定性下降 , 继而导致冰盖裂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