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氧化碳为原料 , 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 , 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 , 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 。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 相关成果北京时间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
本文图片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 , 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 。 自然界的淀粉合成与积累 , 涉及60余步生化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 。 人工合成淀粉是科技领域一个重大课题 。 此前 , 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 , 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重要突破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 , 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 , 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 , 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 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 , 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
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 , 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约为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 。 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 , 按照目前技术参数 , 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 。
马延和介绍 , 此次研究设计、组装出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代谢途径 , 并使其工作效率大幅高于自然生物过程 , 跨越了自然途径数亿年的进化 。 这一突破 , 为淀粉的车间生产打开一扇窗口 , 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
对于此次成果 , 德国科学院院士曼弗雷德?雷兹、美国工程院院士延斯?尼尔森等国际知名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 , 认为这一重大突破将该领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中科院副院长周琪说 , 成果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 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 后续需尽快实现从“0到1”概念突破到“1到10”的转换 。
据了解 , 经科技部批准 , 天津工业生物所正在牵头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 科研团队的下一步目标 , 一方面是继续攻克淀粉合成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调控等底层科学难题 , 另一方面要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 , 未来让人工合成淀粉的经济可行性接近农业种植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