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瞭望 | 之江实验室如何做到1+1+1>3——专访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 二 )


之江实验室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科研组织模式新 。 “单打独斗”和“包打天下”全谱系创新的科研模式已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 。 攻克“卡脖子”技术需要大兵团式科研攻关 。 因此 , 我们探索试行了科研团队的矩阵化管理模式 , 强调大兵团配合 , 根据项目需要进行人员组合 。 目前 , 实验室规模超过百人的创新团队达15个 。 例如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设置了总体组、结构组、电控组等 , 这些小组是根据项目需要灵活组建的 , 实现了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
二是科研管理模式新 。 我们以提升科研质效为导向 , 探索了一套项目服务管理机制 。 实验室创新性实行以预算额度授权、全过程财务指导和全覆盖经费审计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 让科研人员不必为经费犯愁 , 不必为预算头痛 , 不必为合规担忧 。 我们还为每个研究中心配备了行政秘书 , 帮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 。
三是成果转化机制新 。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的跨越“死亡谷”问题 , 我们设计了全过程介入、专业化分工的成果转化机制 。 以PET-CT智能医学影像系统项目为例 , 项目在设立之初就引入社会资本投入 。 从算法研究到硬件落地再到临床应用 , 研究团队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 同时 , 之江实验室还成立发展合作部、浙江省之江发展基金会、之江实验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 实现前沿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 。 截至目前已吸引社会资本9.6亿元 。
四是科研与标准并进新 。 标准是战略性创新资源 , 是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 实验室成立了智能科技标准化研究中心 , 推动科技研发与技术标准研制紧密结合 。 目前一系列工作正在推进 。 如之江实验室获批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计算) , 联合主导了国际电信联盟首次发布的隐私计算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等 。
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瞭望》:实践中之江实验室焕发了怎样的活力?
朱世强:之江实验室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 通过四年探索实践 , 有效激活了创新发展动能 。
一是形成了高端人才集聚效应 。 实验室通过全职、兼聘等形式引进国内外院士17位 , 高级研究人员200余人 , 在站博士后达到130余人 , 打造出了一支高水平创新队伍 。
二是科研创新提质增速效应 。 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 , 以高原造峰为基本方法 , 谋划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 , 并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 截至目前 , 实验室研制出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国内首套基于拟态防御技术的内生安全工控系统;在《自然》及其子刊发表论文5篇 , 其中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项目登上《自然》封面;斩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