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心心念念的,永远是菌草

“完成了闽宁镇菌菇发展任务 , 凌一农计划悄悄离开 。 但他推开大门 , 竟来了一群送行的村民 , 手里拎着东西 , 眼里饱含不舍 。 ”这是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幕 。
剧中人物凌一农的原型 , 正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 他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 , 多年来 , 林占熺一直奋战在科研和扶贫一线 , 不仅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 , 还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
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 , 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 , 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 , 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 , 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
“我们在敲开一扇新的大门”
上世纪80年代 , 很多地方掀起栽培食药用菌的热潮 。 然而 , 栽培食药用菌离不开树木 , 随着产业发展 , 树也越砍越多 。
1983年初春 , 林占熺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 。 看到汀江流域两岸景况 , 他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草来代替树木栽菇呢?
然而 , 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 , 也没有研发资金与设备 , 林占熺凭借的只有一腔热血 。 他从山上砍了芒萁等野草回来 , 用饲料粉碎机粉碎做成培养基;从废弃的自行车上取下钢辐条 , 磨光之后作为接种针;自制上百个瓶子 , 用来记录不同基料和菌种的比例……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 , 1986年 , 第一朵草基香菇长了出来 。 他兴奋极了 , “我们在敲开一扇新的大门” 。
林占熺把可用作食药用菌培养基质的草本植物起名叫做菌草 。 他介绍 , 菌草技术直接减少了木材砍伐量 , 仅“以草代木”种植香菇一项 , 全国每年就可少砍树木2000万立方米 。 如今 , 菌草已成为一项新型交叉研究领域的新类别 , 成为一类新开发利用的农业资源 。
技术有了 , 怎么让它走进田间地头?在农业专家对这项技术研究鉴定通过后 , 林占熺第一时间办起了栽培培训班 , “村里条件简陋 , 有时候晚上我就睡在仓库里 。 肥料味道熏人 , 还有小虫子往身上爬 , 可是一听到粉碎菌草的声音 , 我心里就舒服得很 。 ”
“要帮助当地农户改善生活”
1996年 , 在一个培训班上 , 林占熺介绍的菌草技术让宁夏彭阳县委领导眼前一亮 。 那一年 , 正是福建与宁夏结成对口帮扶的第一年 。
“我是主动申请去彭阳县的 。 ”林占熺说:“此前我帮扶过与其相距不远的陕西彬县(现彬州市) 。 当地农民利用窑洞种蘑菇很成功 。 ”
到了彭阳县 , 林占熺的心揪了起来 , “当地农户劳作一年只能生产一两百公斤的土豆 , 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 。 ”他下定决心 , “要帮助当地农户改善生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