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产业升级需要什么样的算力才能实现“加速跑”?

(观察者网讯)当前 , 数字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 , 算力成为核心资源之一 。 以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也继而成为新基建中的“地基” , 国家各部委在布局推动上不遗余力 , 近年来从标准、规划以及鼓励扶持措施等方面提出多项相关政策 。 近日发布的“东数西算”工程 , 再次将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推向新高地 , 掀起新一轮的建设高潮 。 然而 , 什么样的建设方向和建设路径能真正助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亟待社会共识 。
因需而定 合理布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 ,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 带来了全社会数据总量的爆发式增长和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的大幅提升 。 在需求牵引、政策驱动的背景下 , 各地围绕不同定位制定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瞬时间各类算力中心快速扩张 。 据有关资料统计 , 我国各类算力中心总量超过46万个 , 总面积逾1000万平米 , 且未来将保持一定概率的增长 。
在加快步伐的背后 , 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需失衡、重建轻用、路线错位等现象 , 主要体现在布局、算力、方向三方面 。
【路径|产业升级需要什么样的算力才能实现“加速跑”?】从区域空间布局上看 , 我国算力基础设施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 与建设的能源分布、气候环境等基础条件不符;从算力配比结构上看 , 过高的算力供给与区域实际应用需求和产业情况不符 , 呈现一定的结构性过剩;从建设路线选择上看 , 对于算力概念混淆 , 导致建设方向和建设需求错位 , 既不能拉动产业升级又造成资源浪费 。
诸多信号表明 , 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亟需加强统筹引导、因需而为 , 根据区域产业需要 , 定向建立超级计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等 , 避免概念先行、抢占风口 ,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
开放协同 融合共享
目前 , 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仍以分散模式为主 , 难以形成规模化流通共享 , 局部出现了“数据孤岛”现象 。 虽然可能与单一需求耦合度更高 , 但是与合纵连横以及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相背离 。
而融合共享的破题点在于架构及生态的开放 。 其一 , 开放的架构能全面支持主流框架 , 提供多样算力 , 支撑丰富的应用场景 , 适应于公共性设施平台的建设 , 与社会发展路径契合;其二 , 开放的生态能提供多样的应用选择 , 在提高易用度、适用度的同时 , 也最大限度激活了全产业链活力 。
不难看出 , 开放协同是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 , 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共同发力 , 为社会治理和产业应用赋能 , 同时也会反哺于核心技术的创新 。
绿色集约 高效普惠
当前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 。 基于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 , “绿色集约”无疑将成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实施路径 。 除聚焦于PUE值的降低 , 也更关注数据中心的算力算效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 因此 , 高效普惠成为另一关键路径 , 即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价值 。
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复杂程度高 , 贯穿环节多 , 涉及方面广 , 无法一蹴而就 , 需要政策、产业、企业、标准多层面共同推进 。 实现绿色、普惠 , 不止于技术上的创新融合 , 更应着眼于标准共建 , 在算力需求、技术路线、价格范围等方面做到有据可依 。 只有形成了统一标准 ,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统筹推进 , 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实现跨越式发展 。
从国家发展来看 , 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根本目的 , 真正把算力变为可流动的生产力资源 , 才是重中之重 。 建设发力点应在于建设方向、路径以及建成后使用、分配、服务、运营等维度的能力评估 , 这些才是衡量建设发展的硬性指标 。 一哄而上、唯“力”是图 , 只能出现供给侧冗余、需求侧匮缺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