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文章图片

第二站:赋能创业
调研时间:2021年5月21日
调研样本: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
采访人物: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招俊健
如果不是因为电视台实习转正出现问题 , 中国影视圈也许会多一位好编导 , 但智能机器人领域却少了一位冲锋者 , 更不会有腾讯等7家投资机构的纷拥而至 。 本期“普惠金融深调研”走近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招俊健 , 解开梦想种子的蝶变密码 。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文章图片

一颗“穿越周期”的梦想火种
作为典型的80后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的招俊健做过媒体 , 待过游戏公司 , 干过智能家居 。 2011年 , 智能家居硬件领域的一份工作 , 让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点燃了潜藏多年的智能机器人梦 。
“我从小就很喜欢高达、变形金刚、四驱车 。 这是大部分同龄男生的儿时记忆 。 ”招俊健说 , 出来创业是源于一个儿时的梦想 , 打造可动的“高达” , 实现一代人的机甲梦想 。
高大上的创业路径很多 , 为什么选择了格斗机器人?
与其说是选择 , 不如说是命运的垂青 。 因为 , 梦想和灵感的化学反应 , 更多来自宏观政策红利这道“催化剂” 。
“以前不存在格斗机器人的行业 , 只有概念 , 还不存在变成实体的科技基础 。 ”招俊健说 , 十年前和现在不是一个世界 。 很多学科比如边缘计算在当时偏门 , 现在大行其道 。 五年前流行APP创业 , 现在风口是人工智能 , 创业更像是“穿越周期”的一种机遇 。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文章图片

2015年前后 , 国家产业升级 , 大湾区战略产业进入快车道 , 软件人才、硬件工程师、供应链、创业氛围、资本在深圳风云际会 。 如果没有这些元素 , 那么这个机器人创业周期与窗口 , 也不会存在了 。
彼时 , 血液里的功夫基因也来推波助澜 。 “我是佛山人 , 深受黄飞鸿等功夫文化、中国武术的熏陶 , 对于真人博弈了然于心 。 ”他分析创业的逻辑判断:“全球真人博弈的运动还是处于小众状态 , 而且会伤害肉体 。 如果利用技术实现体感替身控制的方法 , 就不再有伤害 , 青少年能参与其中体验乐趣 , 学校家长也容易接受 , 这样能变成能商业化的东西 。 ”
他的眼光 , 投向竞技机器人、格斗机器人 , 这是消费机器人板块的一个分枝 。 在国内 , 这是一片几乎没有人开垦的“处女地” 。
用机器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 , 创造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他是捷足先登者 , 但创业之路荆棘丛生 , 前途难测 。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文章图片

独辟蹊径还是剑走偏锋?
2015年 , 感受到天时地利的召唤 , 招俊健注册资金500万元 , 正式成立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格斗机器人于一体的企业“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 。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 他们攻克的技术难关就像来自外星球的语言一样晦涩——智能感知认知、多模态人机交互、姿态捕捉……
手握着最新研发的GANKER EX机器人 , 招俊健理性克制的脸上终于流露一些自豪 。 这是工匠社迭代研发的第三代竞技格斗机器人 , 他为它起了一个霸气的名字——钢骑 。 从概念到实现 , 这是几十位工程师的共同研发与雕琢的作品 。 “第一代产品要用手机遥控 , 不直观 , 动作轨迹是写死的 。 第三代可以完美捕捉控制动作 , 实现人机一体 。 你的身体语言借助算法与硬件被捕捉、传递并展现 。 仿人体设计和空间动作捕捉技术可以让机器人与操作者姿态同步 , 同步的响应速度缩短到了20毫秒 。 ”
站在消费者角度 , 这就是化繁为简的科技魅力 。
技术再突破 , 也需要市场的认可 , 否则就是剑走偏锋 。 面对可能来自市场尤其是家长的质疑和阻力 , 招俊健说 , 他们认真做了调研 , 把格斗机器人瞄准了5到12岁、13到15岁两个群体 。 他发现小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由从手机控制变成用姿态“人机一体”控制 , 家长对这种模式的接受程度比较高 。 现在 , 他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的商场里布点了超过100个竞技台 , 开始了商业化运作 。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作为WCG2019(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的表演项目之一 , 工匠社打造的GANKER角斗场成为了国内首个虚实集合的赛事IP 。 没想到这种机器人操控方式和比赛类型 , 吸粉无数 。 这次登台亮相 , 成为招俊健试探市场的一个高光时刻:“我们已经感受到竞技格斗机器人品类从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 , 逐步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 ”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文章图片

“每一位工程师都应该比我牛”
2019年10月 , 招俊健获“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证 。 但是 , 他的人才观却别具一格 。
作为公司的首席产品经理 , 他的麾下 , 50%以上都是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程师 。
“不论是工业设计、写代码能力、还是对材质、小型动力研发的理解等 , 所有的工程师都比我牛 。 ”他坦言 , 如果他不比我牛 , 就没有存在价值 。 公司能够往前走 , 就是可以更牛的人进来 , 比老板厉害 , “我不会请一个水平比我低的人 。 ”
实际上 , 这种“技术大过天”的企业管理观念 , 正是一家年轻的创业企业的“护城河” 。 他坦言 , 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渗透 , 是未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 不会更改 。
在本次调研中 , 年轻帅气的招俊健对自己今天的成绩一直保持清醒认识和低调作风 , 他更愿意谈困难 , 谈经验 , 谈磨砺 , 而不是分享所谓成功 。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文章图片

“第一次拿到融资 , 觉得世界是我们的”
一位青年创业家对待钱的态度 , 同样有着难能可贵的理性 。
2016年 , 不足30岁的招俊健 , 拿到了来自九合创投的天使轮融资 。 同一年 , 获得PreA轮融资 。 2017年的A轮融资 , 被腾讯投资相中 。 B轮融资的名单更多——光控众盈、合鲸资本、火山石资本 。
5年时间 , 融资4轮 , 7家机构大佬趋之若鹜 , 其中不少还大名鼎鼎 , 融资额度远远超过一个亿 。
“你到底有多缺钱?”面对调研团这个“灵魂发问” , 他并不讳言创业与资本的“恋爱心结” 。
“第一次接触资本 , 我们获得九合创投500万 , 觉得世界是我们的 。 ”现在回顾来看 , 他觉得这个是幼稚的心态过程 。 “今天发现 , 500万可能是两个月的杂费 。 这就很恐怖 , 会消磨掉所有的兴奋点 。 可能到最后 , 只有与客户的关系是真实的 , 其他的都是短暂的 。 ”
实际上 , 这种心境的变化 , 在创业行业很常见 。 在招俊健看来 , 身边很多创业者 , 拿到A轮好开心 , 但是很快会发现 , 融资的额度与生存没有必然关系 , 与客户落地埋单也没有直接关系 。 每天有具体问题 , 每年有战术问题 , 每几年有战略问题 。 创业路上没有安宁状态 。 只要一天不关门 , 不管规模多大 , 这是一个生活状态 , 每一刻都在创造新问题 , 解决新问题 。 这是一个典型的回路 。
既然资本不是“万能药” , 为什么融资动作这么频繁?对此 , 他解释理由说 , 互动机器人的研发费用是天价 。 单靠出售自己的工作时间 , 不能完成原始积累 , 要依赖更多方法 , 否则连这个细分行业都不存在 , 不要说企业 。
“机器人研发不是做一个电冰箱 , 需要试错 , 试错需要子弹 , 子弹需要人和时间 。 ”他一言蔽之 。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文章图片

“没有抵押品 , 从未想过银行会主动上门
让人意外的是 , 有了这么多明星投行的加持与撑腰 , 今年他欣然接受了来中国银行的800万元普惠金融信用贷款 。 这又是什么逻辑?
“6年前创业的时候 , 我想都不敢想 , 银行会上门来 。 ”他坦言 , 自己对银行的理解是:没有抵押品 , 小公司和银行是没有交集的 。
调研团发现 , 虽然过去5年间融资动作频频 , 但是工匠社与国有大行的“亲密接触” , 这是头一遭 。
站在银行角度 , 为何相中这家初生牛犊的创业公司?深圳中行高新区科技园支行负责人做了阐释:工匠社所属的机器人行业为深圳中行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 。 这类企业是典型的高科技、轻资产企业 , 公司员工80%以上都是研发人员 , 快速发展阶段急需融资支持 。 由于无资产抵押 , 传统模式授信较难 。 为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 中行推出“惠如愿”普惠金融专属品牌 , 并针对该类轻资产高科技企业推出了跟投贷、科创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多种融资产品 。 去年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 , 为工匠社投放800万元普惠金融信用贷款 。
面对真金白银 , 招俊健这样坦言:这笔贷款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多少额度和多低的利息 , 而是银行对深圳小微科创企业开创了一个姿态 , 改变了他的传统认知 。
实际上 , 在企业步入正轨、完成B轮融资的时间节点引入银行信贷 , 同样也是理性逻辑判断 。 “要平衡好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关系 。 ”招俊健分享经验表示 , 大部分B轮后的公司 , 少卖股份才是最优的融资方案 。 银行贷款在这个阶段是最有价值的债权融资之一 , 不用稀释股份的债权融资 , 也没有短期资金的危险 。 而通过股权融资进来的 , 要么带来IP , 要么带来渠道 , 要么通过独家型资源 , 否则就更倾向于债权融资 。 他注意到 , 有的公司在账上几千万花不出去 , 用股权的钱去扩大生产 , 他认为这不是最好的方法 。
创业六年 , 在科创与资本的“恋爱”中 , 招俊健感慨颇多 。 阅“钱”无数的他 , 表现出了强烈的理性:“资本对于年轻人创业是一个加速器 , 一个杠杆 , 但与你成功与否没有必然关系 , 你始终要为股东负责 。 ”
实际上 , 很多人也许从小也有“机器人情结” , 中国机器人创业圈同样星光熠熠 。 但是 , 最终能够埋下种子落地生根从“零”走到了“一”的人 , 并不多 。 正是这种理性 , 让他在创业路上心无旁骛 , 坚守如初 。
两年前 , 招俊健有幸作为企业代表 , 向国家领导人展示工匠社的科技成果 。 回顾往事 , 他向调研团说 , 深圳有大量优秀的企业家珠玉在前 , 此番殊荣 , 让自己读懂了国家“鼓励新势力”的殷殷嘱托 。
这一份感动 , 在创业路上时常回响 。

投资|广电编导出身转型智能机器人领域冲锋者,7家投资机构找上他
文章图片

调研建议:
让银行、风投、创投在不同阶段精准赋能
在这次工匠社的调研中 , 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力量对他们赋能很大 。 更为关键的是 , 投行融资和银行信贷 , 可以说既是按部就班 , 也相得益彰 。 众所周知 , 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与科创企业投融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并不完全匹配 , 因此创投机构对科创企业的投资相比银行具有灵活优势 , 但是银行在服务科创企业方面则更有显著的综合资源优势 。
换而言之 , 银行和创投各自有特色 , 也具备合作潜力 , 双方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拥有硬核技术的创业团队 。 让银行、风投、创投等机构在不同阶段精准发挥能量 , 才是创业公司进入快车道的关键密匙 。
更多“普惠金融赋能之道”报道:
探索番茄的第101种口味?大学老师深圳创业变光照魔法师
预告 | 透视企业痛点 , “普惠金融赋能之道”深调研启动
策划:王莹 李颖
统筹:南都采访人员 卢亮
调研员:南都采访人员 卢亮 叶霖芳
视频:李润 陈嘉欣 王蒙歌 黄子元 邓嘉俊
设计:何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