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编辑部
怎么用产品思维做内容?
今天 , 《传媒茶话会》继续推出资深媒体人吴晨光《源流说》精彩内容的第14讲《好的产品经理 , 无须懂产品 , 只要懂人性》 。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一条大河是怎么形成的?
要素一:有源头——可能来自冰川融水、泉水 , 或者雨水;要素二:有支脉不停汇入 , 逐渐变得波涛汹涌;要素三:有随着水流不断发育、变化的河床 。
信息流的形成也是同样道理 。 首先要有内容 , 文字也好、图片也好、视频也好 , 这是源;而当内容经过审核 , 从后台涌向前台与阅读者见面的时候 , 就形成了流 。 源与流、生产者和阅读者交汇的平台 , 就是媒体 。 没有媒体 , 源与流无法完成转换 , 传播也无法形成 。
30年前的媒体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1993年网线接入中国内地之后 , PC门户网站出现了;而在今天 , 因移动互联网接入而诞生的APP ,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 。
关于传统媒体、门户网站、APP的概念及发展史 , 在后续“媒体进化”的三个小节里再做详细讲解 。 本小节 , 我们主要探讨有关产品的问题 。
本文图片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 , 产品指作为商品提供给市场 , 被人们使用和消费 , 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 , 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 。 如果简单说 , 就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东西 。
很显然 , 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 都是产品的一种 。 它所满足的 , 就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 。
一、国民级社交产品因何诞生?
2021年1月 , 在微信10周年发布会上 , 其发明者——中国最伟大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宣布:微信的日活用户(DAU)已经接近11亿 。 那么 , 为什么微信能够吸引全球1/7的人不停使用它?答案非常朴素:它让两个人之间发信息不用花钱了 。 如果再加一句话:它让多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方便 , 因为可以拉群 。
微信发明之前 , 除了电话之外 , 人与人之间基本用短信联络 。 一条短信 , 一毛钱 。 所以只要是逢年过节 , 三大运营商就特别开心 。 我们用短信相互祝福 , 钱就稀里哗啦往它们兜里掉 。 但是用户很烦 , 虽然一条一毛钱不多 , 但发1000条就是100元 。 运营商通信还存在另一个问题 , 没有办法进行多人之间的即时沟通 , 但微信群电话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上线3年之后 , 微信推出了新功能“朋友圈” 。 在这里 , 用户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动态——包括文字、照片、视频 , 以及喜欢的文章链接随时展示出来;而你的朋友——包括可能一直在暗恋你的人 , 可以在下面点赞、留言 。 这个功能把熟人之间的社交做了进一步延伸 , 形成了社交流 。
2014年春节前夕 , 微信又推出了一个新的功能——红包 。 它也是基于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 , 把中国人线下贺岁的传统习惯搬到了线上 , 说是“020”也不为过 。
从此 , 用户的三大资产——社交关系、信息流和钱包都被放到了微信里面 , 而这三个功能都是基于线上的熟人社交生成的 。 微信10年未变的开屏画面——那个站在地球的小人儿深刻地说明它的产品逻辑:人生来孤独 , 渴望沟通与交流是人性所向 。 基于这个需求不停地开发、延伸 , 成就了这款国民APP 。
二、优秀产品的三大特征
我们再看三款国民级内容产品 , 今日头条、微博、快手 。 2020年 , 它们的DAU峰值分别约为1.2亿、2亿、3.5亿 。
这三款优秀产品的第一个共同点是 , 满足了用户(人)的某种刚需 。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内容小池塘变成了汪洋大海 , 日益忙碌的人很难抽出时间对其进行甄别、选择 。 于是 , 今日头条就构建了一个“你关心的 才是头条”的产品理念 , 按照用户的兴趣 , 靠算法推荐内容 。 也就是完成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过程 。
以前 , 我们只能在报刊电视上仰望明星 , 却无法与其近距离接触 , 更别提对话了 。 有了微博 , 你可以随时@你的偶像 , 与之互动(骂TA也可以) 。
出身贫寒、身在8线小镇的你 , 以前根本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 但当你下载了快手 , 你会发现 , 你的才艺也有无数“老铁”在关注 。 在快手上 , 你可能盖过周星驰 , 也可能超越吴京 。
更高效率地获取信息、与偶像随时沟通、让自己成为明星 , 是典型的刚需 , 然后这三个产品榜帮我们做到了 , 并按照这个定位不停深化自己的功能 , 所以它们成功圈粉 。
这三款优秀产品的第二个共同点是 , 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 。 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 , 扶摇直上九万里” 。
【互联网产品经理|好的产品经理,无须懂产品,只要懂人性】何谓风口?第一 , 起风的时候;第二 , 要知道风往那边刮 。
崛起于2011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 风口时间点是2011—2018年 。 在这六七年里 , 十几亿人疯狂地把传统的摩托罗亚、诺基亚换成了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智能机 。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24小时跟随用户 , 所以你可以用手机和朋友随时社交 , 同时手机知道你的地理位置、你浏览的全部记录 , 也就是知道你到底关心什么 。 所以 , 微信、快手、微博都抓住了“随时社交”这个特点;而今日头条系旗下的产品(包括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则抓住了“深度理解用户”这个特点 。
所以 , 类似微信、今日头条这样的国民级APP进入了爆发期 ,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飞速增长 , DAU很快破亿 。 与微信功能相似的QQ , 就是因为没有抓住这一波风口 , 而被同属于腾讯的这个新产品碾压 。
而在2017—2018年之后 , 大家的智能手机也换得差不多了 ,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不再增长 。 大势没了 , 即使张小龙、张一鸣重生 , 也很难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重塑微信、重塑头条系 。
这三款优秀产品的第三个共同点是 , 功能简化 。
绝大多数用户都是“傻、白、甜” , 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 , 否则傻瓜相机也不会被发明 。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屏幕要比PC小几倍 , 寸土寸金 , 这就更要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简化到极致 。
类似抖音、快手这样的产品 , 其屏幕上方导航中的栏目只有三四个——推荐、关注、发现、同城 , 这就是极简的表现 。 当然 , 这也和其产品的逻辑有关 , 因为用户喜欢的内容——无论是娱乐还是时政 , 都可以算法在首页流(也就是推荐流)出现 。 相反 , 今天依然存在的一些官方的App , 上面的导航栏特别复杂 , 什么要闻、时政、社会、财经、军事、历史、娱乐 , 好几十个 , 但谁又有心思滑到最后呢?
准确抓点 , 做减法 , 精细化 , 这就是未来产品的趋势 。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 抖音和快手播放的小视频基本是竖屏的 。 但以前的视频产品 , 比如说爱奇艺、西瓜视频 , 都是横屏 。 从横屏到竖屏 , 这也是产品设计理念简化的一种表现——因为手机本身的就是竖屏设计 。 如果横屏看 , 还需要用一秒钟把它横过来 。 别看只有短短一秒 , 但它跨越了一个时代 ,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阅读模式 。 横屏是什么?它更像电视、更像PC , 是传统模式 。
三、怎样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
优秀产品的出现 , 离不开产品经理的设计与实现 。 在搜狐工作时 , 老板张朝阳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他是做杯子的 , 而我——作为搜狐网总编辑 , 是做水的 。 这与本文开篇说到的“河床与水”的理念一致 。
那么 , 杯子的生产者要具备哪些素养和能力?TA的职责又是什么?
1. 用户需求的满足者 。 产品经理最大的价值是通过产品来解决用户的问题 , 满足用户的某一种需求 。 用户的需求越强烈 , 这个产品就成功 。 所以 , 好的产品经理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设计理念 , 而是要能深入洞察人性 。 能够看清用户遇到什么问题 , 甚至看到隐藏在用户行为背后的看不到的问题 , 是产品经理最大的价值 。
2. ROI的评估者 。 所谓ROI,指投入产出之比 。 任何一个产品所追求的目标 , 就是小投入高产出 , 也就是ROI越小越好 。 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 , 应该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业务运营计划、当前产品成熟度、研发团队的产能等)对产品价值作出基础的判断 , 进一步科学安排其开发顺序 。
按照ROI的定义 , 又可以从两个维度评估这个产品应该不应该做 , 以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
(1)价值排序 。 就像时间管理法把事情以“重要性、紧急性”划分为四个维度一样 , 产品功能分为必须做、应该做、可以做、不会做 。 当然 , 什么是必须做的 , 什么是不会做的 , 依然源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
(2)成本意识 。 这是产品经理能力成熟度的另一个标志 。 每天只有24小时 , 我们能掌握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 所以就涉及在对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功能 , 投入多少成本的问题 。 还有就是沉没成本也是成本 , 很多时候 , 我们会不停的在原有错误的基础上打转 , 觉得过往的投入不能浪费 , 要知道在错误的地方不断投入精力 , 不如直面问题根本 , 解决源头痛点 。
本小节敲黑板、划重点:
1.产品 , 就是被投入市场 , 并能满足人们某一种需求的东西 。 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 都是产品的一种 。 它所满足的 , 就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 。
2.微信10年未变的开屏画面 , 那个站在地球的小人儿深刻地说明它的产品逻辑:人生来孤独 , 渴望沟通与交流是人性所向 。 基于这个需求不停地开发、延伸 , 成就了这一款国民APP 。
3.优秀产品的共同点:其一 , 满足了人的某种刚需;其二 , 抓住了某个风口;其三 , 功能简单、使用方便 。
思考与作业:
如果把人也作为一个产品 , 能否给自己打一个标签 , 或者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特点?
下期预告:
内容平台是如何从传统媒体演化而来的?《源流说》下期内容《媒体进化史(一):报业风云》为你详解 。
作者:吴晨光 , 工学学士 , 高级数字编辑 。 曾任央视采访人员、《南方周末》资深采访人员、《中国新闻周刊》副主编、搜狐网总编辑、一点资讯总编辑等职 。
编辑|谢美浴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京东方|消息称京东方 2022 年扩张带鱼屏产品线
- 产品|国内首家提供EMI解决方案及产品供应商签约,提供EMI IC、PMIC等产品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