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在协和中学 , 学生能够放飞他们的科技梦想 。
广州协和中学学生5年来获得400多项科技创新类竞赛奖项 , 18项技术专利 。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 在“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这一问题上 , 协和中学找到了答案——深度开展科技教育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谢泽楷
图/学校提供
海纳百川——
引入丰富科创项目 提供广阔实践平台
协和中学自2008年引入机器人竞赛 , 又在2010年承办了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2014年后引入了头脑奥林匹克竞赛(OM)、 “四模一电”系列竞赛、全国节水比赛、壳牌美境行动创新创业大赛等各领域科技竞赛 。 2020年 , 协和中学还承办了广东省学生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和广东省电子制作锦标赛 。
2018年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节水比赛中 , 协和中学获广州赛区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第三名 。 在头脑奥林匹克(OM)竞赛中 , 连续7年获得省赛一等奖 , 5次获得工程技术类项目省冠军 , 7次进入全国赛 , 5次参加世界赛 。 在2019的OM全国赛中 , 协和中学获工程技术类项目一等奖第一名 , 是广东代表团自15年组团参加全国赛年至今唯一一次全国冠军 。 近三年 , 协和中学在航空航天、航海和车辆模型竞赛中 , 获得全国奖项4项 , 省级奖项133项;在机器人及电子制作竞赛中 , 获省赛一等奖26项;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 , 获省市级奖项共47项 。
从参赛到承办 , 从竞赛培训到课程开发 , 学校提供了有力的物资和制度保障 , 让协和学子能够有多元的发展 , 让有科创基础的孩子一展所长 。
薪火相传——
创建学生科技社团 传播技术传承精神
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体系 , 以校本选修课程为科普平台 , 以科技社团为组织框架 , 以竞赛培训为进阶培养通道 。 通过这一模式可扩大科技教育的受众 , 吸收技术进入社团 , 并以社团为基地培训选手参加各类科创竞赛 , 然后分享经验 , 传递理念 , 维持社团运作 , 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 形成良性循环 。
机器人社是协和中学的旗舰社团 , 该社在去年获评“广州市优秀学生社团” 。 在机器人社 , 社员学习机械结构和程序编写 。 通过长期对机械装置的结构探索和程序调试 , 他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 , 还由于对物理和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 在这些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每年换届 , 那些经验和精神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 至今 , 社团已为高校培养超过200位在机器人结构和编程方面具备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 。
【模式|协和模式:深度开展科技教育】参考机器人社的成功经验 , 2019年 , 海陆空模型社和OM社相继成立 , 并开发了与之相配套的校本选修课程 。 海陆空模型社主修航空、航天、航海和车辆模型的建造、维修和操控 , OM社则专攻头脑奥林匹克竞赛长期题和即兴题的解题 。 如今 , 协和中学的科技社团已经从一枝独秀发展为一超多强 。
协力和衷——
建创新型团队 聚高水平教师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关键 。
2014年协和中学获“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授牌 。 团队领头人、正高级教师郭永峰 , 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科技咨询专家、南粤优秀教师 。 他重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 , 让学生在快乐而充实的活动中 , 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 他讲生物课的时候 , 有时会带着全班在校园内游览 , 把所见的自然景观变成讲解学科知识的鲜活素材 。 他鼓励学生用研究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 指导学生获得的技术专利已超过20项 。
2020年 , 学校科技教师团队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称号 , 同期获此荣誉的市内中学仅6所 。 团队带头人、广州市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周寅博老师深耕科技教育多年 , 在机器人、航模、OM、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 。 一方面他主张“科技教育应该成为品德教育的一个平台” , 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直、自律、团结、负责任的品格;同时他认为“老师的水平常常就是学生水平的天花板” , “我们必须先自己动手做 , 才能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给学生以指点” 。
团队成员麦杰伟老师多次辅导学生获得航模和OM竞赛的高等次奖项 。 他认为:“学生自己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 这个过程锻炼的是思维能力 , 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 所以家长一般都非常支持学生参加科创竞赛 。 ”谢惠春老师擅长化学实验研究和水质分析理论及实践指导 。 在她看来 , 从兴趣出发做研究 , 学生才能坚持下去 。 机器人社负责人陈冰老师认为:“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 , 会发现问题 , 产生兴趣;又会在解决问题后 , 获得自信;而这个过程又能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 这是典型的PBL(项目式学习) 。 ”
团队中 , 虽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 但老师们都有着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协力和衷 , 实践创新 , 让科技教育的深度开展成为可能 。
作者:谢泽楷
[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平板|MIUI 13推出无字模式,内测机型名单公布
- 模式|荣耀60和iQOO Neo5S,全面对比告诉你谁更值得买
- 商汤|商汤终成AI第一股:挂牌联交所后股价高开 业内人士更关注其盈利和商业模式
- 人物|最有深度的8个公众号,你关注了吗
- 启发|小米 MIUI 13 无字模式开启内测,去除桌面应用名称显示
- 智能|AGV新一代模式开启,AGV+你有听说过吗?
- 模式|“妈祖1.0”发布,我国自研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处于“领跑”地位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模式|首款小米高端商务手表领衔,多款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布,无线耳机只要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