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消费升级!北京品牌展现“京智生活”新体验
折叠屏手机、透明电视、智能阅读产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 在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现场 , 北京展馆的“京智生活”展区展示了智能出行、智能家居、文化娱乐等领域代表品牌 , 呈现北京品牌推动消费升级、赋能智慧生活、助力新型休闲和社交方式的新成效 。
走进北京展馆的“京智生活”展区 , 整个展馆的“创新之星”——MIX FOLD小米折叠屏手机格外吸睛 。 这是小米今年推出的第一台折叠屏手机 , 也是首个由小米智能工厂独立研发制造的手机 。 折叠状态下的手机外屏有6.52 英寸 , 展开后则是一块没有任何开孔的8.01英寸高清柔性屏幕 , 它拥有极高的韧性 , 极限可靠性弯折测试达到一百万次 。 由于配备这样一块高清大屏 , 它可以轻松变身为平板电脑 , 除了可以用来看电影、看报表、看股票之外 , 还可以进入电脑模式 , 让用户操作起来更方便 。
文章图片
小米展示折叠屏手机
除了折叠屏手机 , 现场还展出一台透明电视 。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量产、面向消费者的OLED透明电视 ,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透明效果 。 小米工作人员说 , 这种透明效果得益于OLED自发光技术 , 屏幕上每一颗像素都可以独立控光 , 当电流穿过像素点时 , 释放光和颜色 , 形成悬浮影像的视觉效果 , 十分震撼 。 透明电视是小米对未来电视形态的一次探索 , 代表着尖端显示技术与精湛工业设计的一次完美结合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米展示透明电视
高清护眼墨水屏 , 配上更适合国人使用习惯的中文阅读系统 , 掌阅的电子书阅读器受到不少深度阅读爱好者的青睐 。 此次中国品牌日活动上 , 数字阅读品牌掌阅展出了4款电子书阅读器 , 彰显中国自主数字阅读终端技术的魅力 。 自2015年推出首款iReader电子书阅读器开始 , 掌阅的电子书阅读器产品矩阵日益壮大 , 已成为国产电子书阅读器领军品牌 。 此外 , 掌阅也是国内首批走向海外的数字阅读品牌 , 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内容和智能化的用户体验 。
文章图片
掌阅科技展示可书写的墨水屏阅读器
除了科技企业 , 三元食品也携旗下多款明星产品参展 , 展现首都乳业品牌的新成就、新突破 。 “这是我们去年推出的72度巴氏杀菌鲜牛乳 , 鲜牛乳以更低杀菌温度保留更多活性营养 , 同时还保持了牛奶的原始风味和纯正口感 。 ”三元相关负责人介绍 , 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健康美味乳制品的选择 , 更是推动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全面升级和行业创新 。
为了让观众感受宫廷艺术魅力 , 金漆镶嵌八吉祥银锭套盒、景泰蓝万寿无疆碗等艺术作品来到了现场 , 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 以“皇家工艺”为代表的“燕京八绝”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 , 但曾一度遭遇手艺失传的危险境况 , 为了抢救、挖掘、传承、发展国粹“燕京八绝” , 燕京八绝传承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共同筹组成立了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2010年 , 公司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千年古刹承恩寺建成了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 , 并将其打造成为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端展示平台 。 2020年艺术馆经市文物局和市民政局备案审批 , 正式升级成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 , 并将于今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 为市民提供走近非遗文化、欣赏宫廷艺术的交流平台 。
文章图片
观众关注燕京八绝工艺品
随着品牌不断发展创新 , 北京市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 出行、家居、教育、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智能化、网联化进一步升级 。 据了解 , 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硬政策”和“软环境” , 为企业培厚发展土壤 , 提升北京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 助力在京各类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 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创建特色活动 , 在更大范围凝聚品牌发展社会共识 , 掀起自主品牌消费新热潮 。
收藏
【京智|推动消费升级!北京品牌展现“京智生活”新体验】举报
推荐阅读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养殖|科创信达冠名!第二届智慧养殖高峰论坛帷幕:推动畜牧行业新升级
- 猎豹|数字化助力实体消费 机器人让商场“热”起来
- 计算机|孟祥飞:用超算推动一个加速创新的中国
- 数坤|两大企业联手 推动“智能健康管理”应用场景全面落地
- 消费者|华为、安踏、蜂花、鸿星尔克与曹县汉服:“新国货”的觉醒时代
- 量子|百度量子平台2.0重磅发布!推动构建量子计算领域繁荣生态
- 车路|首份聚焦AI助力“双碳”目标报告发布:到2030年将推动交通减碳7000万吨
- 方案|百度:到2030年将推动交通减碳7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