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观点 | 5G 网络状态下移动金融应用场景探索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西安) 张静 唐锆 姜澜波
5G技术的发展 , 将促进新兴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 , 不仅将拓展现有的银行服务 , 还将激发出更多的新场景和新业态 。 通过研究分析 , 5G网络状态下移动金融应用场景或将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网点业务移动化、财富管理可视化、跨境场景远程化、安全风险实时化和城市金融智慧化 。
网点业务移动化
5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 将使得客户交互方式和交往模式发生改变 。 客户需要银行提供时刻在线、稳定顺畅的服务 。 同时 , 由于复杂生物识别、VR、AR等技术的普及 , 银行网点终端也正在向移动终端转移 。 因此 , 网点业务移动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1.客户身份验证 。 5G网络下 , 安全威胁因素将更加多样 。 基于人脸、指纹和声纹等多种认证技术组合的综合身份验证系统或将进入人们的视野 。 银行可以依据客户办理的业务种类、所处场景等信息确定安全等级 , 进而借助综合身份验证系统为客户提供与安全等级相匹配的安全认证方式 。 就是说客户在不同时间地点 , 面对不同介质对象 , 办理不同业务时 , 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不同 。 此时客户身份验证方式一定要适应当前业务要求和场景特点 , 并满足必要的安全等级 。 此外 , 由于安全风险问题 , 之前不支持在线上办理的业务 , 也可以通过综合身份验证系统得到很好的解决 。
2.远程业务办理 。 基于5G高速率、低时延特性 , 商业银行可建立远程支持平台 , 使金融服务更加下沉 。 客户通过手持终端设备或可穿戴设备连接远程支持平台 , 完成诸如开卡、查询、挂失、汇款、信息录入和理财产品购买等大部分常规业务 , 并通过远程座席的形式 , 让金融专家随时随地在用户的身边 。 此外 , 随着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 终端设备可将更多的金融服务场景通过立体影像呈现 , 这样不仅让客户有亲临现场的体验 , 更实现远程全景立体智能服务 。
财富管理可视化
当前 , 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增长迅速 , 但中国财富人群财富管理素养却普遍偏低 。 同时 , 银行财富管理服务大多向高端客户 , 普惠性不足 , 对普通用户来说 , 他们需要更专业化的服务 。 因此 , 普惠性财富管理呼之欲出 。
1.沉浸式财商教育 。 沉浸式财商教育主要解决用户金融理财知识匮乏 , 日常金融财富管理技能不足的问题 。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中行财商教育平台 , 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金融知识 , 满足用户需求 , 提升用户财富管理能力 。 例如:对于儿童 , 以卡通故事的形式帮助小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 教会他们如何管理零钱 , 制定心愿计划等;对于成年人 , 则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 如理财、股票、保险等 , 并且引导用户进行实际操作 。 这样做的好处是 , 不仅可以增加拓展流量入口 , 提升用户体验 , 同时还能增加用户粘性 , 提升客户效益转化率 。
2.普惠化财富管理 。 对于普惠化财富管理 , 目前普遍做法是依据用户风险承受能力和用户预期收益来确定投资组合 , 但是不同用户资产配比复杂 , 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 而且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配比需求也不一样 。 所以 , 基于5G技术大连接的特性 , 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快速获取完备数据 , 可实现实时风险监控、个人风险评估 , 并基于监控评估结果给出实时财富管理建议 。 客户可以依据建议进行业务操作 , 完成财富的保值和增值管理 。 例如:用户风险承受能力会随时间或者特定事件(如疾病、结婚等)而改变 , 同时 , 投资收益往往受到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等影响 。 所以 , 我们提供的管理建议应该是结合多方面多维度的因素给出的 。
跨境场景远程化
近年来 , 随着国内企业以及个人“走出去”的欲望日益强烈 , 我国的跨境电商市场以及进出口贸易规模均保持快速增长 , 人们对跨境金融的需求也将持续快速上升 。 而5G技术的发展 , 也必将对跨境支付、留学贷款等跨境金融场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移动|观点 | 5G 网络状态下移动金融应用场景探索】1.跨境支付 。 当前的跨境支付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支付风险、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 所以 , 利用5G的大连接和低时延技术 , 可以帮助采集更多的实时数据 , 对用户交易风险进行监控和监管 。 此外 , 当前海外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 父母可以通过账户设置设定低龄学生的消费范围和消费金额 , 间接对他们进行财务管理 , 对超过限额的消费 , 可以利用VR、AR技术将孩子的消费场景和消费内容采集并展示给父母 , 父母可结合查看消费场景和内容做出决策 , 并通过指纹或人脸识别远程授权支付 。
2.留学贷款 。 对银行而言 , 要更好的发展留学贷款业务 , 首先需要了解哪些客户有留学贷款需求 。 其次 , 随着贷款业务的增多 , 银行一方面要提升贷款业务的办理速度 ,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贷款的实时风险管控能力 。 所以 , 利用5G网络高速率、大连接特性 , 可以实时记录客户进出的场所、支付习惯、基本状况和身体健康等信息 。 研究客户的行为特征 , 发现客户留学贷款需求 , 这样银行不仅可以开发有针对性的留学贷款产品;同时 , 还可以对贷款家庭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 , 作为放贷判断和风险控制依据 , 解决当前留学贷款门槛高、周期长的问题 , 并提高留学贷款的实时风险控制能力 。
安全风险实时化
5G技术将使得保险、信贷、安全风控、反欺诈、信用评价等领域也具有移动化、实时化、信息来源多样化等新特性 , 这对移动金融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 而银行的目标也是希望利用5G技术的新特性 , 及时获取不同终端设备的各类信息 , 进行实时分析和即时响应 , 由此快速阻断非法交易 , 增强风险控制 , 保障银行、企业及个人的资金安全 。
1.资金安全 。 基于5G的大连接特性 , 更多的终端设备成为客户进入银行系统的入口 。 移动金融不仅要面对传统的盗窃、诈骗风险 , 同时还必须应对信息泄露和终端恶意软件攻击的风险 。 与此同时 , 5G网络将为各类金融场景提供更丰富、更实时、更精准的底层数据服务 。 利用这些数据 , 系统可以全面的分析场景特征 , 安全风险和客户习惯 , 实时监控资金动向和资金安全风险 , 选择更可靠的策略和技术手段来保障资金安全 。 例如:在资金变动前 , 根据客户的位置信息、设备信息和操作行为等预测潜在安全风险 , 提前预警 。 资金变动过程中 , 实时监控资金动向 , 方便客户自己管理资金走向 , 在发现安全风险时 , 及时提示客户快速阻断操作 。
2.小微金融风控 。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的不断开放 , 小微金融将会成为银行实现业务增长的新蓝海 。 基于5G网络 , 银行可以多渠道、多维度监测小微企业的运营情况和相关数据 , 例如 , 生产原材料是否定期购买 , 水电的消耗量 , 企业人员规模等 。 基于这些数据 , 可以对小微企业金融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合理的预估 , 并结合产品生态链 , 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异常情况提早预警 , 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 同时 , 对运营较好的企业 , 还可以提升贷款额度 , 以保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
3.保险风控 。 5G网络和设备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的进行实时现场勘察定损、实时数据回传 , 精简理赔流程 , 从而减少人力成本和提升保险理赔效率 。 同时 , 保险公司还可以获得更多端侧的回传数据 , 全方位挖掘不同客户在同一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 , 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保险方案 。 例如:客户一旦发生交通事故 , 事故过程以及车损的视频、图片数据将实时回传至保险公司 , 方便其快速核验并进行理赔 。 同时 , 还可以采集客户的驾驶信息 , 依据不同客户的驾驶习惯制定差异化的保险方案和差额保费 。
银行还可以借助保险业务和5G网络回传的多端侧数据 , 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 衍生相关的金融服务 , 拓展客户的金融消费场景 , 构建金融场景生态 。 例如:基于车险建立以车为主的场景生态 , 并依据客户基本信息、行为数据等 , 为客户提供以车为主的个性化服务 , 例如信用卡加油优惠活动、分期车位服务、质押贷款业务等 。
城市金融智慧化
在5G技术构建的万物互联世界中 , 银行作为金融交易的重要媒介 , 可以渗透到各类金融场景中 。 银行的作用将不再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易 , 也将成为各个应用场景的粘合剂和催化剂 。 因此 , 银行迫切需要实时捕获网络中的各类数据 , 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无感的金融服务 。
未来 , 首饰、耳环或皮下植入的芯片等穿戴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客户连接网络的入口 , 这些设备通过集成专属软件系统 , 渗透到更多日常生活场景 。 这不仅方便客户金融消费和交易 , 还会随时采集客户的行为数据 , 并结合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 , 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 此外 , 家庭的水表、电表、燃气表等设备在接入5G传感器网络后 , 也可能成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终端 , 不仅可以对资源使用量进行实时监控 , 还可以实现自动缴费等基本功能 。 银行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针对客户使用量、使用时间等进行数据分析 , 并结合当前信用卡、优惠券等优惠活动 , 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金融服务 。
因此 , 银行要想在5G时代占据更多的金融交易流量“入口” , 就需要加大投入资源 , 开发适应这些终端设备的平台和系统 , 才有助于在不同场景下 , 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更加贴心的“无感”金融服务 。
(栏目编辑:张丽霞)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傅甜甜 潘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