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 中美科技存在着选择性“脱钩”的风险 , 两国之间的科技竞争将呈现常态化、复杂化、长期化特征 , 通过引进和交流合作获得技术和科技资源将越来越困难 , 以海外为主要来源的技术获取路径必须改变 。
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 , 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能再延续原来的路径 , 必须适当调整发展思路和重点 , 更加注重“五个领域” , 实现“五个转变” 。
1、从应用研究为主向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转变;2、从集成创新为主向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并重转变;3、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4、从独立创新向协同创新转变;5、从研发中心向研发、转化和扩散中心转变 。
根据上述思路 , 未来3年上海应当积极推进实施以下十项举措:
(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与布局
1.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科研领域
借鉴美国纽约、硅谷的做法 , 通过信息披露、分散风险等手段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匹配的资金保障和支持 。 通过政府引导、政府跟投、财税政策等方式 , 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公益捐赠等途径开展基础领域科研攻关 。 鼓励国有创投公司进入源头科创领域 , 探索更加市场化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机制 , 对于一定金额以下的国有创投企业参股创业企业和创投企业的投资事项放权至国资监管机构直接监管企业及其所属企业 , 让企业自主决策 , 并进一步简化国有创投企业股权投资退出程序 。
2. 全面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
支持上海高校调整招生人数分布 , 适当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 。 支持综合性大学进一步发展理工科专业 , 推动调整高校学科布局 , 强化基础研究 , 增加符合上海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科 , 如脑智科学、智能制造、仿生合成等 。 对高校人才引进实施学科大类人数上限 , 引导向基础研究倾斜 。 为高校提供人才引进的指导性意见 , 以人数上限的宽松式限制引导高校人才引进 , 避免高校对热门领域人才过度引进或研究领域过于分散 。
(二)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
1. 打造顶尖科学家社区和科技人才特区
高起点建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 , 推动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WLC)一期全面开工 , 创设2-3家由诺贝尔奖等得主领衔的一流实验室 , 释放国际大科学合作“强磁场” , 延揽国内外科学家进驻 。 探索设立“全球科技人才特区” , 特区内通行中英双语 , 教育、医疗等设施参照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 国外人才在特区内拥有与国外相差不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配套设施 。 特区内实行特殊人才绿卡试点 , 借鉴美国技术移民政策吸引外国科研人才的做法 , 实施更加宽松的绿卡政策 。 针对大量在国外生活或居留的海外华人科技人才 , 只要能证明是海外华人后代 , 就可在国内申请特殊人才绿卡 。
2. 统筹布局和提升重大科研设施和平台能级
围绕国家实验室建设 , 优化上海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布局 , 加强科学数据中心、科考观测站、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实验装置等战略引领性科学基础设施的超前谋划和布局 。 借鉴欧盟和美国的模式 , 结合国情和科研领域需求 , 实行分级管理、分批资助 。 成立由管理专家、战略专家、领域专家、企业家 , 以及国际专家组成的战略咨询委员会 , 在着力解决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的同时 , 带来科学发现以外的政治、经济等溢出社会效益 。 加强运行团队和科研人才的激励 , 鼓励依托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展前沿交叉研究 , 布局大科学工程 , 加强原创性知识生产和技术供给 。 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研发组织方式 , 构建跨学科、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组织协同攻关 , 在若干前沿性、关键性、共性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
(三)推进激发自主创新活力的改革和攻关
1. 探索“自主、原创、效率”的创新导向和考核体系
加快改革以国外期刊发表文章数量为主要标准的科学评价系统 , 提升科研自主意识 , 提倡自主选课、自由探索 。 积极打造国内精品学术期刊 , 培育高质量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载体 。 加强荣誉激励 , 增强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和主体意识 , 加快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 引导学术话语内容更为聚焦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科技进步 。 聚焦研究的原创性、前瞻性、急迫性 , 给予长期稳定足额的研究资金 , 支持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 , 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 落实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 , 赋予科研团队充分自主权 , 对项目团队成员实行年薪制等灵活分配方式 。 对个人和创新团队的评价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 , 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 。 逐步实施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 。 着力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 , 积极完善国有企业科研人员收入与创新绩效挂钩的激励制度 , 对其超过单位核定绩效工资总额的部分 , 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 。
【申论|申论|如何增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2.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攻关
建立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形成和组织实施机制 。 对原创性课题开通项目申报、评审绿色通道 , 建立随时申报的机制 , 对在重大原创性突破研究领域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实行滚动立项 。 推动科研管理的专业化运作 。 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 , 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策权 , 在不改变研究方向和降低考核指标的前提下 , 允许研究人员中途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鼓励和支持各类科研竞赛 。 充分应用“揭榜挂帅”、众包众筹等方式 , 赋予新型研发组织更大发展空间 , 促进科研竞赛、技术竞争和团队竞合 。 支持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工业软件 , 加大军民融合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 , 不断夯实突破核心技术短板的基础 。
(四)强化协同创新的枢纽功能
1. 建立覆盖全球的科技情报体系
加强国际科技数据库建设 。 依托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积极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参与的科技情报网络 , 充分借鉴巴黎、特拉维夫建立跨国创新数据中心的经验 , 利用大数据搭建项目源与科技成果储备库在线共享平台 , 建立涵盖重点领域科学数据、重大科学设施、创新基地、仪器设备、人才、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的科技数据库 。 鼓励与国内外知名信息服务公司开展深度合作 ,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 , 持续扩大创新资源数据库 。 支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 , 实时动态搜罗全球创新人才、领先技术和设备信息 , 实现创新问题与创新技术、关键人才无缝匹配 , 特别是对于体现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的项目 , 实现快速响应、快速筹备、快速启动 , 抢占科技先发优势 。 建立健全国际创新数据开发运用机制 。
借鉴美国国防科技情报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搜集前沿科学技术情报的做法 ,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全球范围汇聚大量现实需求中的创新问题和直接来自创新性人才提出的前沿研究问题 , 及时发现未来科技创新的新动向 。 探索建立颠覆性技术培育和非共识项目发现机制 , 及早发现并给予资助 。 基于国家安全前提 , 发挥友城链接作用 , 推进国际科技情报交流共享 , 如通过开展疫情相关的学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 重点选取全球知名创新城市为对象 , 动态跟踪其科技创新策源点 。
2. 加快国际创新枢纽城市建设
研究制定国际科技合作行动方案 , 把建立有利于促进全球创新资源自由、便利、高效流通的体制机制和开放政策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 允许和支持海外研发机构、科学家与本地科研人员、科研机构联合申报国内科技计划项目 , 通过人员出入境、居留手续、知识产权保护和办公条件等方面的支持 , 吸引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下属的科研中心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区域中心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组织来沪设立分支机构 。 实施差异化、层次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 与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互补性科技合作 , 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援助性科技合作 ,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 , 探索以技术换技术的利用外资外技新模式 , 鼓励支持国内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
借鉴日本引导日本学术振兴会等独立法人机构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做法 , 建立专业化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机构 , 推动科研机构独立行政法人改革 , 保证专业管理机构项目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中立性 。 完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的设计顶层 , 加快实现长三角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设施、科学园区、科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 建设长三角分布式创新数据库 , 积极推动合肥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 , 充分发挥上海的创新思想策源、知识创造、要素集散功能 , 协同长三角地区联合实施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区域科技创新攻关计划 , 打造汇聚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的枢纽 。
(五)加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
1. 完善创新成果加速转移转化体系
加快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改革试点 , 支持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方式确定价格 。 试点取消职务科技成果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程序 , 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投资监管机制 。 对于具有运用前景 , 但市场尚未形成的科技成果 , 加快破除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障碍 。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建设 , 落实专门机构、专业队伍、工作经费 , 鼓励提取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不低于10%的比例 , 用于机构能力建设和人员奖励 。 大力发展技术市场 , 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能级 , 整合集聚技术资源 , 完善技术交易制度 , 建成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推广的关键平台 。 设立上海科研成果路演平台 , 通过定期举办科研成果路演、竞赛、科研成果推介会等形式 , 每年挖掘和筛选一批颠覆性的优质创新项目 , 予以奖励和优先推介 , 推动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落地 。
2. 建设一批产业化承接基地
围绕“3+6”新重点产业 , 规划建设一批定位清晰、配套完备的高端制造园区 , 承接本土创新成果 。 建立市场化的项目承接机制 , 推动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效益优的重大创新项目实现产业化 。 统筹优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和公共配套 , 实施分类指导 , 提高产出和效益 , 同步推动26个特色园区立足提升集聚度和吸引力 , 更好地承接创新成果和产业项目 。 优化上海创新链和创新载体布局 , 中心城区强化研发与孵化 , 郊区着重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 支持宝山等区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 , 承接高校创新项目产业化 。 依托环上大科技圈优势 , 重点发展邮轮经济、人工智能及新一代技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 打造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科创中心主阵地 。 提升重点产业承载区能级 , 如推动“张江药谷”就地拓展、提质扩容 , 加快建设高水平、专业化、适度规模、以生物制品为主的生产基地 。 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有建筑合理化利用等举措 , 推动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重大创新成果在张江就地产业化 。
(作者高骞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改革处处长 。 史晓琛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改革处副处长 。 本文参与撰写人员:黄佳金、刘钢、宋琰 。 本文首发《科学发展》2021年第1期 , 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 刊发时有删节)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 , 聚焦上海命题 , 在细节中观察战略 , 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模拟|(图文+视频)C4D野教程:Windows11的壁纸动效是如何制作的?
- 帮信罪|带你了解什么是“帮信罪”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 孩子|“双减”后 科学实践课如何做好“加法”
- 在线|企业配电房如何实现无线测温?安科瑞
- 尺寸|小米 12 / Pro 手机 3699 元起,雷军谈“双尺寸双旗舰”如何选择
- 视点·观察|拍照搜题等同作弊 App叫停后如何整改
- 沈余银|视频化趋势下,云技术如何让视频表达更高效?
- 容器|技术向:如何通过阿里云盘备份群晖 NAS 数据
- 喷头|[深圳3d打印]新手如何选购一台高质量3d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