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阳
小米也能翻起大浪 。 日前 , 有报道称 , “小米已确定造车 , 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 , 引发舆论震动 。 尽管随后小米集团公告回应 , “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 但文中类似“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 , 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的表述 , 不仅没能打消外界疑虑 , 反而给人一种“坐实”的感觉 。
【小米|新能源汽车赛道挤点也无妨】小米造车并不意外 。 早在2013年 ,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专门拜访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 , 就造车取经 。 随后小米申请了大量与汽车相关的专利 , 雷军还通过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和小鹏 , 希望控股蔚来 。 这些点滴 , 无不折射出小米造车的野心 。
从产业发展前景来说 , 也值得小米一“搏” 。 如果说 , 早些年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还有些看不清 , 如今对于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已达成共识 。 特别是近年来 , 以特斯拉、蔚来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 , 在销售上一路走高 , 不仅改变了人们对造车新势力的看法 , 而且极大提升了自身在资本市场的估值 。 反观小米 , 去年推出了上百种产品 , 营收1754亿元 , 其市值不仅远不及特斯拉 , 甚至低于蔚来 。 小米对此“心有不甘” , 也可以理解 。
要回答这个问题 , 说难也难 , 说易也易 。 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 , 一个产业要想有活力 , 就必须充分竞争 。 而充分竞争的前提是企业能自由进入 。 虽然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还不成熟 , 但初期各路人马试错是个必经过程 。 这不是靠政府认定哪几家企业就能成功的 , 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胜出 。 只有让更多企业参与竞争 , 在大浪淘沙中 , 才能优胜劣汰 。
反思在传统汽车领域 , 之所以没能培育出强大的自主品牌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就在于早些年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进入 , 竞争不充分 。 一方面 , 在轿车生产上 , 只支持“三大、三小” , 获得“定向”资质的企业相当于受到政策垄断保护;另一方面 , 民营企业被人为设置的准入门槛阻隔在行业大门之外 。 其背后逻辑在于 , 汽车是一个讲究规模效应的行业 , 小规模的生产项目将加剧无序竞争、带来重复投资 , 无助于产业竞争力提升 。 这样的结论固然没什么毛病 , 但问题在于 , 规模效应是充分竞争后的结果 , 而非靠保护实现 。 因此 , 新能源汽车赛道挤点并不要紧 。 要紧的是 , 选手须踏实造车 , 不浮躁 , 更不能只为了“圈地”或“圈钱” 。
至于产能过剩之忧 , 也要坚持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 。 只要稍加分析 , 就会发现当前我国汽车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 。 过剩的主要是传统汽车产能 , 特别是低端产能 , 而新能源汽车优质产能反而稀缺 。 表面上看 , 现在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不少 , 但绝大部分都是燃油车和纯电动车同一平台并线生产 。 这些以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的低速电动车为代表的边缘淘汰产能和油改电、空有电动车之名却无智能化之实的落后产能 , 恰恰是造成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根源所在 。 而真正能满足智能化纯电动车全部制造要求的、更先进的制造工厂基本上都集中在四大造车新势力手中 。 比如 , 威马就拥有两家4级智能工厂 。 显然 , 这些生产长续航里程、更智能化产品的优质产能 , 对于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 更具有积极意义 。 从这个角度而言 , 我国“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 , 就是一个重要导向 。
发展新能源汽车 , 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 按照预计 , 2030年我国新车年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 , 如果40%的新能源汽车 , 每辆车均价按15万元计算 , 就是超过1.8万亿元的大市场 。 这还不包含后市场的分期付款、保险、修保、储能等业务 , 更不包括大数据接通后 , 其作为智能移动空间带来的增值 。 如此超大规模的市场 , 远非智能手机产业所能比拟 , 岂有各路英雄豪杰不拼抢之理 。
推荐阅读
- 功能|小米 Watch S1图赏:商务气质新系列,稳步入场不急切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截图|靠抄袭对标苹果?心动黄一孟指责小米新版游戏中心抄袭TapTap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实力比|小米12对标苹果遭嘲讽?雷军:国产手机的实力比想象中强,有和苹果比较的勇气
- 真皮|小米 Watch S1 商务智能手表今日开售
- 尺寸|3199元起,小米12/12 Pro/12X手机今天晚上20点正式开售
- 大容量|首发价 2999 元,小米平板 5 Pro 8GB+256GB 大容量版今日开售
- HiFi|首销价 449 元,小米真无线降噪耳机 3 今日开售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