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90后借钱买基金?别让投资变成投机

借钱也要入市?去年以来,由于基金走势向好,不少90后投资者纷纷入市 。因为自身收入水平和财富积累的不足,一些年轻投资者打起了借钱入市的主意 。据报道,豆瓣网上一名用户自称,2020年7月通过网贷借了1万元,买了4只基金,一周后抛出,扣除手续费后挣了近300元,堪称“一通操作猛如虎” 。这种通过杠杆在资本市场获得短期利润的想法,受到一些年轻投资者的认同 。
【视点·观察|90后借钱买基金?别让投资变成投机】
视点·观察|90后借钱买基金?别让投资变成投机
文章图片

视点·观察|90后借钱买基金?别让投资变成投机
文章图片

视点·观察|90后借钱买基金?别让投资变成投机
文章图片

视点·观察|90后借钱买基金?别让投资变成投机
文章图片

应该承认,从先前“全民炒股”,到现在投资基金受热捧,体现了公众投资观念走向成熟的趋势 。买基金是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专业人士打理,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可以减少投资的盲目和冲动 。近年来,各级政府鼓励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年轻人将自己的积蓄用于投资,是增加财产性收入合理合法的方式 。
然而,不管什么投资都有风险,基金的风险更是不容小觑 。对于公众关注的股票型基金来说,股市有涨有跌,基金自然有涨有跌 。再厉害的操盘手,也不能保证永远都有账面盈利 。去年以来,股票市场整体向上由多种因素造成,“牛市”带动了基金市场的繁荣 。尽管人们不知道这轮牛市什么时候到达顶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市场上不会有永远的牛市 。
对于投资风格并不稳健、投资观念并不成熟的年轻投资者来说,更要保持风险意识 。在资本市场上获利不仅需要技术,也有运气成分,更需要一定耐心 。贸然通过借贷获得本金,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投机的成分更大一些 。一旦行情不利,非但自己会遭受损失,还可能无法还清借款,留下失信记录,甚至在生活中处处受限 。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贷款资金不得用于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 。使用互联网贷款,甚至通过信用卡套现来获得投资本金,违背了金融产品的规则和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审核责任、加强风险控制 。这样做,既是为了维护金融安全,也能够纠正投资者的不当行为 。
在本轮行情中,一些“明星基金”受到年轻投资者追捧 。这些基金由于业绩表现良好,对应的基金经理受到年轻基民“追星式”的崇拜,甚至还有人为明星基金经理建立了“粉丝团” 。要看清的是,尽管基金经理对业绩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但再厉害的基金经理也不是神,不能保证只赚不亏 。如果亏了,受损失的还是投资者的钱包 。在赚钱时把基金经理捧到天上,不难想象也可能在亏损时把基金经理踩到脚下,这同样是一种不成熟的投资观 。
归根结底,投资者既然付出了真金白银,就要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 。买基金买的不是某个投资经理,而是看好相应投资领域的未来趋势 。以“追星”的心态开展投资,可能丧失独立的判断力,在众声喧哗中摇摆不定 。
近期,一些关于投资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走红 。作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将投资知识以短视频形式传播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投资入门容易,达到专业水平很难,短视频教给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如果认为看短视频就能成为“投资专家”,恐怕就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想要掌握更扎实的投资知识,必须踏踏实实进行专业学习,不要指望轻轻松松成为“大神” 。
年轻人尝试多元的理财方式,是他们“财商”的体现 。由于传统的银行储蓄和理财收益较低,将部分资产配置于资本市场,是很正常、很合理的想法 。要注意的是,参与投资既不要被“一夜暴富”的神话所迷惑,也不要因一时亏损而自暴自弃 。只有深刻理解投资规律,养成良好的投资心态,才能规避不必要的风险,获得理想的财产性收入 。
再说一遍,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相关文章:
相亲、抽奖、养猫,基金评论区里的老哥们个个都是人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