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正在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 , 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 也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 。 2020年上半年 , 我们见识了科技战疫的不小成就 , “兴奋曲线”上扬;下半年 , 过度搜集数据、深度伪造、人脸识别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等负面问题 , 又加剧了人们对“技术作恶”的忧虑 , “焦虑曲线”翘尾 。 这种“喜忧曲线交叉” , 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技术与社会之间持久的张力 。 近来 , 这种张力更加凸显 。
当前 , 我们的技术应用场景是丰富的 , 却也是有选择性的 。 各类企业生产并提供数以千计的与抗疫相关的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 , 但多集中于智能识别(温测)、智能医疗系统、智能机器人(含无人机)、应急调度和在线办公平台等偏工具品类 , 眼下需求更为迫切的“适老化”产品与服务却面临研发和供应不足 。 “社会标签”与“社会情境”的缺失 , 不仅会导致科技产品同质化严重 , 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变形为社会工程学 , 更有可能因为在性别、宗教、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偏差理解和操作 , 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 增加人们对新技术的“恐惧” 。
解决这些问题 , 一方面要加强平台企业外部治理 , 即健全数字规则 , 提升监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平台企业自我治理 , 科技公司和技术开发者们需要将更多的社会情境写进代码里 , 将人文态度写进代码里 。 从根本上来说 , 就是要鼓励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齐头并进” , 鼓励创造出更多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科技产品与服务 。 这类产品与服务不仅具有社会价值 , 而且因其是对社会痛点的回应与满足 , 也大多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不仅能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 , 而且能得到来自社会多个群体的反馈 , 从而实现对科技创新的反哺 。
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如何实现“齐头并进”?亟须夯实4个基础 。 一是夯实设施基础 。 这种设施既包括硬件设施 , 还包括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等这类“软设施” 。 尤其是涉及社会场景和公共意义的数据 , 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有序开放 。 如此 , 既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 也能为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 还可为更多的社会科学从业者、实务工作者提供从源头上参与数据生产及算法改进的机会 。
二是夯实社会基础 。 创造更多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共同在场”的场景和平台 , 在内容治理上引入社会干预;在共同治理的环节 , 赋能各种社群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行动者和监督者 , 让更多人从科技创新中真正获益 。 如果科技进步越来越快 , 人们的工作机会却越来越少 , 工作时间趋长 , 工作条件趋差 , 这就偏离了我们的设想和初衷 。
三是夯实心态基础 。 人们对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 兴奋和焦虑并存是常态 , 但要竭力避免“过度兴奋”和“过度焦虑” 。 这需要加大科学知识普及力度 , 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学传播内容 , 消除部分人对科技的偏见和恐慌 , 增强人们对技术进步的预期和认同 , 让被新技术遗忘和冷落的人暖心 。 由此 , 技术开发者队伍要来一场“结构性改革” , 培养并吸纳更多内容创作人才 , 让科技产品在内容上更具传播力和社会想象力 。
【技术|科技创新与社会创新如何“齐头并进”】四是夯实人才基础 。 被聚焦和讨论的一些由技术应用引发的所谓“恶” , 有的受资本力量的影响 , 与技术本身并无直接关系;有的则是开发者“无心之失” 。 因此 , 有必要通过多元化的人才赋能方式 , 化解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风险 , 克服可能的技术缺陷 。 技术开发者也应在知识结构上作出改变 , 增加自身的人文底蕴和社科常识 。 时代呼唤更多能同时扛起社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人才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Insight|太卷了!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