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一年狂飙10倍,造车新势力“剩者为王”的秘密是什么?
文章图片
图1/2
头图来源 | 官网截图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Yuki
来源:BT财经(ID:btcjv1)
所谓“妖股” , 莫不出人意表 , 走势大起大落 , 似无常理可言 。 2020年 , 聚光灯下的中概股更是“妖风四起” 。
对此 , BT财经年终策划《中概股风云2020》盘点了一些“妖股” , 为大家揭开“妖股”的真面目 , 背后到底是“真妖”还是“真神”?
今年最“妖”的中概股 , 莫过于造车新势力了 。
姜是老的辣 , 估值是新的香
“谁能想到蔚来股价能涨到这样?早料到如此 , 我也财务自由了不是?”小郑笑眯眯地说 , 今年年初京牌到手 , 排了三年多终于有了新能源名额 , 他精挑细选 , 最终买了比亚迪的一款新车 。
“若说体验感 , 蔚来也不差 , 但一是贵了一些 , 二是去年他们股票跌到谷底 , 很担心企业不稳定 。 ”他解释道 。
有小郑这个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
整个2019年 , 因为补贴政策滑坡导致销量下滑 , 蔚来的月交付量在当年二季度异常惨淡 , 销售停滞的另一面则是股价的崩盘 。 美国时间2019年3月6日 , 蔚来以股价-18.6%开盘 , 随后下跌21.16%报收 。 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 在之后的146个交易日 , 蔚来跌幅达87.01% 。
恰恰是2019年的惨淡衬托出蔚来今年股票市场的非凡表现 。 在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笼罩之下 , 中国造车新势力三剑客股票逆势上涨——
截至12月21日收盘 , 与9月21日收盘价相比 , 蔚来汽车股价涨幅达160% , 市值超过610亿美元 , 年内涨幅已达1011%;小鹏汽车三个月涨幅为158.8% , 市值超355亿美元 , 年内涨幅达216%;理想汽车三个月涨幅为100.5% , 市值超280亿美元 , 年内涨幅达173% 。
而与之相伴的是屡创新高的交付量:数据显示 , 蔚来汽车11月共交付新车5291台 , 继10月后再超五千台 , 连续四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小鹏汽车11月单月总交付量达到4224台 , 同比增长342% , 创下2020年新高;理想one11月交付4646台 , 环比增长25.8% , 再创单月交付量纪录、2020年新高 。
更令人咋舌的是 , 造车新势力市值对于老牌车企的碾压 。
据《巴伦周刊》数据 , 蔚来每年交付大约6万辆车 , 特斯拉每年约60万辆 , 通用汽车每年约700万辆 。 造车新势力的交付量即便年年增长 , 总量也不过是传统车企的零头 , 但其市值却已经超过了老前辈 。 截止2020年11月13日 , 蔚来汽车市值651.5亿美元 , 已超过拥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的563.8亿美元 。
文章图片
图2/2
数据来源:金融界 , 截至2020年11月13日
在巨大的规模差距下 , 这一局面让传统汽车从业者费解 , 但也恰恰反映出投资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的看好 。 他们普遍认为 ,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仍将持续增长 。
但也有分析师持反对意见 , 他们认为新能源造车领域仍存在大量泡沫 。 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分化 。
行业大洗牌 , 冰火两重天
蔚来们飙升的股价背后 , 其关键词不是全行业的“崛起” , 而是一场摧枯拉朽式的“洗牌” 。
【|股价一年狂飙10倍,造车新势力“剩者为王”的秘密是什么?】2020年12月 , 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被法院裁定 , 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 即便背后有母公司五龙电动和李嘉诚撑腰 , 这家最早获得“双资质”的造车新势力还是没能撑过第七年的“寒冬”;
无独有偶 , 12月1日 , 前途汽车(苏州)有限公司新增多条限制高消费信息 , 关联对象为其公司创始人及法定代表人陆群 。 在此之前 , 其位于北京三里屯的首家门店已经撤出 , 并被曝出拖欠员工数月工资;
更早之前 , 6月13日 , 博郡新能源汽车董事长黄希明发表公开信 , 承认遭遇严重困难 , 正式放弃造车;6月底 , 拜腾汽车首席执行官戴雷宣布 , 拜腾汽车中国内地业务暂停运营 , 与此同时 , 其在北美与德国的分公司申请破产……
造车新势力头部崛起的路上 , 是未能如愿者的遍地尸骸 , 行业迎来的不是“盛夏” , 而是切实的“冰火两重天” 。
从交付量来看可能更为直观 。 据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的消息 , 今年上半年 , 蔚来、理想、小鹏及威马四家造车新势力一线品牌销售车辆总数突破4万辆 , 占全部销量的八成 , 而部分品牌销售辆仅为个位数 。
整车制造需要极其庞大的资金支持 。 蔚来李斌曾说 , 新能源造车的门槛是100亿 。 中途折戟的造车新势力无一例外遭遇了财务危机 , 那是否意味着 , 只要有钱 , 造车就一定能成?
不得不承认 , 钱是必须的 。
以蔚来汽车为例 , 仅上市前就获得了143亿元的融资 , 机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腾讯、京东、淡马锡、IDG等多家机构巨头 。 上市后 , 又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多种手段融资 。
据媒体估计 , 2015年至今 , 蔚来总计融资427亿元人民币 。 紧随其后的是威马汽车203亿元、小鹏224亿元、理想224亿元 , 四家累积过千亿 。
有投资人公开表示:“造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行业 , 造出来只是第一步 , 把它卖出去更烧钱 。 而只有一款是不够的 , 你还需要第二、三款乃至更多 。 ”
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 , 融资能力绝对是造车新势力活下去的第一要务 。 但资金对于新能源汽车制造是必要条件 , 却仍非充分条件 。
诸如美的、格力、五粮液、苹果、戴森……这些“豪门”都曾尝试跨界造车 。 然而除了五粮液旗下的凯翼有上市 , 其他均未见水花 。 和创业企业相比 , 显然是不差钱的 。 但造车这件事 , 并非有钱就能“任性” 。
谁能被“热钱”选中?一切都有迹可循 。 要知道 , 资本从不心存侥幸 。 融资能力、技术实力、供应链、团队基因、市场推广……新能源造车的漫漫长路上 , 每一个“胜者”其实都是大浪淘沙的“剩者” 。
“团队基因”可能是投资人考量的首要因素 , 跨界玩家往往甚少获得财务投资人的青睐 。
以“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为例:
蔚来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曾在2000年创办易车公司 , 并带领易车成为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的汽车互联网公司;
与之背景相似的是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 , 他曾是是汽车之家的创始人兼总裁;
威马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沈晖则出身传统汽车领域 , 曾加盟吉利 , 并带领团队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海外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
四家唯一算得上跨界的大概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 , 他此前的身份标签是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 , 但其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夏珩却是曾就职于广汽研究院、负责新能源汽车开发的一线资深人员 。
不过 , 这也不代表可以一帆风顺 。 有想法有出身有技术 , 如果错过时机 , 也很难分到蛋糕 。
以拜腾汽车为例 , 其创始人为和谐集团董事长 , 和谐汽车是港股上市的综合性汽车服务集团 。 即便如此 , 和第一梯队相比 , 仍然发展滞后 。 有投资人评价其“不紧不慢” , 最终在行业的腥风血雨中败下阵来 。
2020年可以认为是造车新势力的一个分水岭 , 能否把握时机实现“自我造血”至关重要 。
有投资人在采访中表示 , 头部造车新势力率先通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 而这背后是科技感和服务体验的大量投入 。
产品推出的节奏踩得准 , 这背后则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供应链支持 。 在此之外 , 能否更好地控制成本 , 能否更好地使用投资人的钱 , 都是头部机构重点考察的方向 。
淘金新能源 , 混战一触即发
广发证券在12月22日的报告中指出 , 今年1-11月 , 国内造车新势力市场份额达到14% , 已超过特斯拉12%的市场占有率 。
造车新势力通过“团战”险胜行业领投羊特斯拉 , 确是喜事一桩 。 但这恰恰发出一个信号——年轻的电动车消费者 , 并不迷信品牌 。
无论是经验丰富、两条腿走路的传统车企 , 还是有钱任性、剑走偏锋的跨界大佬 , 抑或是玩法多多、概念超前的造车新势力……似乎人人都有机会在新能源这场淘金热中一决雌雄 。
行业标杆特斯拉 , 其市值已突破6200亿美元 , 稳居全球汽车企业之首 。 据悉 , 被马斯克称为“唯一能打败Model 3”的“Model Y”已经成为我国的准入车型 , 该车型可以和Model 3共享75%的零部件 , 可以直接跨过产能地狱 , 更快实现规模效应 。
与此同时 , 从未放弃造车梦的苹果 , 再次宣布将在2024年生产一款纯电动乘用车 , 并研发低成本长续航的动力电池 。 自2014年代号“泰坦”的项目成立至今 , 苹果在汽车上的专利申请从未间断 , 其专利涵盖充电、自动驾驶、AR导航、生物识别等等核心领域 。
苹果的入局 , 看似跨界 , 却引起了业内震动 。 要知道 , 数十年前 , 一辆车的价值90%来自硬件 。 但当下 , 软件和数字技术将占汽车价值的一半左右 , 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正在重构 , “软件定义汽车”的说法不断获得认同 。
同为斜杠青年 , 恒大造车也砸出了真金白银 , 吸纳行业顶级人才 , 筹建36个体验中心、1600个销售中心 , 入股、收购配套企业 , 布局锂离子电池等等 。 恒大造车究竟能否后来居上 , 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
恒大不是第一家痴迷造车的跨界大佬 , 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家 。 新能源造车的战局势必有更多传统、互联网大佬卷入 。 而其背后的原因 , 今年的美股市场已经给了答案 。
在过去的市场中 , 传统车企往往营收很高 , 但利润率低 , 科技公司则相反 , 利润率高 , 但营收规模受限 。 智能汽车恰恰是二者的结合 , 一旦市场认可了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预期 , 它就会按照“车企的营收+科技股的利润率”来估值 。
作为手机、电脑之外 , 为数不多AI场景的落地 , 电动汽车的增长空间不可限量 。 而这也恰恰是特斯拉可以在几年时间估值独领风骚的原因所在 。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 , 乘风破浪的日子仍很漫长 , 却非常值得期待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商汤|商汤终成AI第一股:挂牌联交所后股价高开 业内人士更关注其盈利和商业模式
- 最新消息|俞敏洪首场直播带货500万新东方在线股价跌超21%
- IT|传三星集团洽谈收购美生物技术公司渤健 后者股价大涨逾9%
- 火星任务|参考封面 | 2021,应对重大挑战的一年
- 视频网站|会员费涨价后还呼吁电影票要涨价 爱奇艺股价大跌创新低
- Microsoft|微软2022年股价能否往上冲 取决的是这些因素
- Roblox|元宇宙爆红一年,但大谈“绿洲”仍为时尚早|回望2021?
- 硕果|这一年 重大工程建设结硕果
- IT|股价今年飙升逾一倍 福特市值五年多来首次超通用
- IT|牛津大学科学家:omicron造成的疾病跟一年前新冠病毒“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