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斩龙是怎么回事?唐太宗为何害怕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上若干书生若干良臣名将 , 魏征名列第三 。
魏征字玄成 , 是唐朝时期钜鹿郡人 。关于魏征祖籍 , 人们普遍拥有两种说法 , 一种说是在现在河北省的巨鹿县 , 一种说法是在现在河北省的馆陶县 。
魏征是唐朝着名的政治家 , 尽心辅佐唐太宗创建了史称“贞观之治”的伟大事业 , 真真是“一代名相” 。
李世民曾经把魏征称作自己的镜子 , 也曾经说魏征尽心办事 , 让魏征做宰相 , 自己可以无愧先人了 。这显然是对魏征很高的评价 。
《旧唐书》称赞魏征有着“经国之才” , 《新唐书》上说魏征是《诗经》所说的“是以似之”那样的人 。
努尔哈赤曾在《清太祖高皇帝圣训》中说:“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 , 没垂令闻 , 斯于臣职为无负耳!”把魏征等人作为臣子典范 。
赵翼曾说:“贞观中直谏者 , 首推魏徵 。”
李光地也曾称赞魏征:“郑公作《李密墓志》 , 感密旧恩 , 犹之可也 , 更称赞畅素 , 极其推高 , 岂非失言 。”
魏征死后 , 唐太宗李世民悲痛欲绝 , 罢朝五日 , 这是哪个臣子都无法拥有的恩宠 。
魏征爱好无几 , 爱吃醋芹算是一个 , 李世民曾拿醋芹戏弄于他 , 说魏征也不算是无欲无求 。魏征回答的很巧妙 , 说是因为天子无为 , 所以臣子才不敢有欲 。李世民与魏征如此的相处方式 , 在民风开放的大唐之外 , 也真的是难见了 。
魏征斩龙
【魏征斩龙是怎么回事?唐太宗为何害怕魏征?】1970年在香港上映了一部电影《魏征斩龙》 。讲的是贞观年间 , 连年干旱的的长安城 , 金角老龙因为和鬼谷子仙师的一个赌 , 擅自篡改了雨薄 , 进而招来杀身之祸的故事 。金角老龙知错后惧怕不已 , 向人世间的人龙李世民求情 , 李世民念在金角老龙功劳的份儿上 , 免其死罪 , 并下旨召唤执行监斩的魏征进宫陪其下棋 。李世民想 , 这样一来魏征就不能执行行刑了 。然而没成想 , 魏征却在酣睡中灵魂出窍 , 一刀斩掉金角老龙 。
小时候看《西游记》时也看到过类似的故事情节 , 那时候还看不太懂 , 只觉得龙王好可怜 , 白白丢了性命 。这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 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 , 戏曲 , 书籍 , 电影……主角当然是铁面无私的魏征 。就像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小说一样 , 这虽然只是一个神话故事 , 但却有意无意间透露出现实世界的影子 。魏征和李世民是真实存在的 。像电影里一样 , 李世民感性 , 情感丰富 , 人情高于原则;魏征理性 , 正直得有点固执 , 原则高于一切 。哪怕是在梦里他也要坚持原则 , 执行规定 。这样看来 , 魏征似乎有点儿太不通人情 , 太过固执死板 。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 , 如若没有像魏征这样将条例和礼数置于一切之上的人坚持贯彻法律的人的存在 , 那世界岂不乱套了?规则也就更无从说起了 。
李世民畏魏征
“以古为镜 ,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 可以明得失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 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的历史 。魏征死后 , 唐太宗李世民叹惋道:“魏征殂逝 , 遂亡一镜矣 。”将人比作镜子 , 断章取义来讲 , 不但没有赞赏之意 , 反而平添几分有意贬低之意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句还原到大的故事背景下 , 放到开头的那句千古名句之后 , 就会发现这是李世民对魏征最高的赞扬 。
“一代名相”是世人对魏征的评价 , “一面镜子”是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 , 两者一个直白一个委婉 , 皆是对魏征的赞美和敬畏 。李世民害怕魏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 一代天子竟然害怕一个臣子?在故事的开始 , 任谁都不会相信 。
“初实有此心 , 畏卿嗔 , 故中辍耳 。”可怜的太宗想去南山游玩却又害怕魏征责怪 , 故就此作罢;又一日 , 太宗把玩鹞鹰 , 兴致正浓 , 看到魏征走过来 , 就像顽童看到严父般慌忙将鹰藏入怀中 , 久久不敢掏出 , 最后鹰竟被活活闷死;即使为自己心爱的女儿长乐公主准备嫁妆时也不得听从魏征的谏言 , 礼数不能有所加 。
区区一个臣子 , 李世民为何害怕他 , 被他缚手缚脚很多年?我想 , 李世民对魏征不是“惧”而是“畏” 。魏征曾在李建成身侧任太子洗马 , 玄武门事变后为李世民所用 。李世民敬重魏征的才能和学识让他一路官至宰相 。因为李世民的重用 , 魏征成为了群臣的标杆 , 是正义和真理的象征 。以至于每一次魏征的犯颜苦谏都让大家觉得一定是李世民哪里又做的不对了 。此时李世民已经无法撼动魏征在大家心里的地位了 , 事态早已不在他这个皇帝的掌控范围内了 。其次 , 自长乐公主事件后 , 长孙皇后对魏征大加赞赏 , 给予魏征支持 。每每李世民怒于魏征时 , 皇后都替魏征说话 。有这么一个大靠山 , 魏征何所惧?李世民何所不畏?

    推荐阅读